40年40人 | 郝芳:服务国家能源战略,从卓越走向卓越,以卓越孕育卓越-亚博安卓

1978
亚博安卓
亚博安卓
郝芳,博士,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2015年12月增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校长。
亚博安卓
亚博安卓
服务国家能源战略,从卓越走向卓越,以卓越孕育卓越
服务国家能源战略从卓越走向卓越,以卓越孕育卓越
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陈志文专访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校长郝芳
陈志文
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
专访
郝 芳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校长

郝芳,1964年5月生,内蒙古赤峰市人,中国科学院院士。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获矿产普查与勘探专业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2000年起作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在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工作,曾任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学术委员会主任。2010年12月至2017年1月任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党委常委、副校长。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地质学会副理事长、教育部科技委资源与环境学部委员、aapg bulletin副主编、《中国科学:地球科学》等学术期刊编委等职。现任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校长。

66年的建校历程,培养30余万高素质人才
66年的建校历程,培养30余万高素质人才
陈志文:
如果给改革开放40年加上形容词,我觉得用什么词都不为过,比如波澜壮阔、天翻地覆等等。这40年里,您印象深刻的故事是什么?
郝 芳:
改革开放这40年确实让人非常激动。像我这样从农村走出来的孩子,印象最深刻的事首先就是小时候没书读、没饭吃。所以我特别感恩这个时代,让我们经历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转变历程。
其次,我印象非常深刻的就是改革过程非常艰难,这一过程也体现了邓小平同志的伟大。他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为中国步入改革开放起到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作用,邓小平同志的南巡更是加快了改革开放步伐。改革开放让我们有了充足的物质生活、充分的自由空间以及各种机会机遇。小平同志改变了我们每个人的命运,我们这代人是受益最大的。如果没有改革开放,温饱也许还是个问题,所以我一直感恩这个时代。
第三,无论是中国高等教育者、科学家还是广大人民都能感受到国家的欣欣向荣。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使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在新时代人民将会有更美好的生活。
中国改革开放这40年,确实可谓是“波澜壮阔”!
陈志文:
今年是我国建国70周年,从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再到今天,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和石大人做出的最大贡献有哪些?
郝 芳:
回首中国石油大学建校66年的发展历程,学校做出的最大贡献就是为党和国家培养了30多万高素质人才,包括20多位两院院士以及一批石油石化行业领军人物和技术骨干。
2017年,在《泰晤士高等教育》发布的世界500强企业ceo母校排名中,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排名全球高校第35位、中国高校第6位。恢复高考以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本科毕业生当选两院院士的人数在全国高校排名第20位。
学校教师和广大毕业生参加了新中国几乎所有大型油气田的勘探和开发,参加了几乎所有大型石油化工厂的建设和运行,为中国石油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做出了重大贡献。学校还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先后支援西安、西南、大庆等石油院校的创立与建设,为中国石油高等教育体系的建立、完善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石大一直坚持家国同心、追求卓越
中石大一直坚持家国同心、追求卓越
陈志文:
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矿业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3所学校为例,您觉得外迁高校非常突出或者统一的特点是什么?
郝 芳:
实际上,从北京搬出去的这几所学校都有非常艰辛的岁月,它们有着相似的历史。
第一,这些学校有“家国同心”的担当精神。这3所学校是建国之初由原来的清华、北大、天大等名校中的相关学科组建成立的,是根据当时国民经济建设的迫切需求建立起来的,地质先行,煤炭、石油也要先行。无论是搬出北京的学校部分,还是保留在北京的学校部分,其命运都与国家的经济命脉、经济形势息息相关。
第二,这些学校保持了“艰苦奋斗”的无畏精神。以中国石油大学为例,1953年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在北京建成,1969年学校迁至山东东营。东营是盐碱滩,渺无人烟,石大人自己动手烧石灰、制坯烧砖、盖房子、修马路、架电线等等,相继盖起了“干打垒”式的教室、实验室和宿舍,建立起了仪表厂、机械厂、炼油厂、印刷厂和农场等等。正是历代石大人的艰苦奋斗成就了石油大学的持续发展。
第三,这些学校秉承着“惟真惟实”的治学精神。我们的校训是“惟真惟实”,学校的校风和发展历史决定了石大人认真务实的品质,每个毕业生也都传承了这种治学精神。这也是外迁高校共同的宝贵财富。
第四,这些学校都有一种“追求卓越”的进取精神。从地质、矿产(含煤炭)勘探角度来讲,中国地质非常复杂,如果照搬欧美的理论经验,效果并不理想。所以我们向西方学习的同时,自己也进行了深入扎实地探索研究,不断创新,超越自我,追求卓越,努力把这个行业做到最好。
陈志文: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素有“石油科技、管理人才的摇篮”、“石油领域的黄埔军校”的美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它的定位和作用分别是什么?
郝 芳:
我从建校伊始、学校搬迁、改革开放和新时代这四个历史时期来说。
首先,北京石油学院时期。1953年,新中国百废待兴,头上顶着“贫油帽子”。为支持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关怀下,以清华大学石油工程系为主,组建了新中国第一所石油高等学府--北京石油学院,以此开启了石油高等教育的新纪元。北京石油学院只用短短7年时间就发展成为全国重点大学,为国家输送了一大批急需的优秀人才,为中国彻底甩掉“贫油帽子”做出了重大贡献。
第二,学校搬迁时期。1969年,学校整体搬迁至山东东营,更名为华东石油学院。石大人用自己的双手在人迹罕至的盐碱滩上建起“干打垒”宿舍、教室和实验室,让新中国第一所石油高等学府有了延续和发展。这个时期,学校培养出了以院士为代表的3000多名国家急需的优秀人才;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上,学校取得了9项重大科研获奖成果。
第三,改革开放时期。改革开放以来,石大人率先并持续探索工科大学发展之路和办学模式,工程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还有另外3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学科排名前1%。学校先后进入“211工程”建设、“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计划重点建设高校,2017年入选“双一流”建设高校;此外,还培养出了以王宜林、杨华为代表的一批战略企业家,以袁士义、孙龙德、李阳、黄维和、高德利、李根生院士为代表的一大批杰出科学家,以秦文贵为代表的一批“当代青年榜样”、“感动中国人物”英雄模范,以入选“福布斯中国30位30岁以下精英榜”的马搏为代表的一批新时期创新创业人才。
第四,新时代时期。进入新时代,世界能源转型加速。为紧跟时代发展趋势,学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强化学校“立校之本”——传统能源学科优势;二是结合现在的发展现状和优势,拓展海洋、新能源及其他能源学科;三是升级通用和基础学科,加快把学校建设成为石油学科世界一流、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努力为国家能源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但是我们也必须承认,学校要达到国际一流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从首都北京到齐鲁大地,从北京石油学院到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我们服务国家战略的初心从未改变,追求卓越的志向也始终如一,我们会用更加坚定的脚步走向“一流”。
适应能源转型趋势,优化学科布局
适应能源转型趋势,优化学科布局
陈志文:
能源行业一直是炙手可热的“金饭碗”,但近些年石化行业进入一个萧条期,纷纷“瘦身”、裁员,仿佛辉煌不再。您如何看未来石化等专业的发展前景?
郝 芳:
美国《科学》杂志在创刊125周年的时候,曾经公布了125个最具挑战的科学问题,这些也是人类要力争研究解决的问题;其中排在第24位的就是“何时、何种能源能够替代石油”,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人能回答这个问题。
从世界范围来看,化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绝对总量都呈现出逐年增大的趋势;从相对量上来讲,石油和天然气在全球一次能源的占比仍在增加。2017年全球一次能源消费中,石油与天然气、煤炭、其他能源消费占比分别为57%、28%、15%,我国在这几方面占比分别是26%、60%、14%,我国对石油与天然气资源的利用仍然还有巨大空间。此外,我国石油和天然气的对外依存度不断上升,目前已分别超过了70%、40%,由此可见,油气安全是我国面临的重要安全问题之一。
2018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做出重要批示,对加大国内油气勘探开发力度,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提出了重要要求,我国油气行业发展因此迎来了重要的机遇期。加大油气勘探开发力度、强化油气勘探开发效率是我们要继续重视和努力的方向。
目前,我国油气行业整体面临着两个现状,一是油气资源劣质化现象日趋严重,二是行业向着更复杂、成本更高的领域拓展,也就是深层、深水及非常规等资源开发占比越来越大。因此,只有创新才能适应行业发展需要,我们必须不断加大关键技术研发力度,才能为我国油气安全提供坚实保障。
当前油田石化企业确实是存在瘦身裁员现象,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并不仅仅是能源转型与多元化发展的形势,还有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迅猛发展的因素。石油石化企业今后发展的一大显著趋势是产业转型升级,这对我们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首先,学校专业要优化升级,如石油化工专业要在传统炼油化工的基础上,拓展加强油气高效清洁利用等专业方向。对于石油勘探开发类的专业,则要拓展加强非常规、深层、海洋油气等专业方向。
其次,要从创新素质、跨界融合、复合型、国际视野等角度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经过这样与时俱进的改革,石油石化专业的毕业生在新旧动能转换和能源产业转型升级的大潮中,才能够大有用武之地,有广阔的事业舞台。
陈志文:
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已经到来,世界能源转型不断加速,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如何应对?如何在新的变革中领跑?
郝 芳:
随着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的发展,学校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信息技术革命改变了知识的传播途径和学习方式,新技术强烈冲击着传统学科和传统行业,能源多元化发展趋势、建设低碳高效能源体系的要求等,均对学校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和新期待。
学校第十一次党代会确立了建设“能源领域更多学科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水平,全面建成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奋斗目标。学校也明确提出了“强化传统优势能源学科,拓展新能源等其他能源学科,升级通用和基础学科”的学科发展布局总体思路。
具体来说,学校会强化石油、石化及能源装备等传统优势学科建设,力争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拓展海洋、新材料、生物质能、地热能、能源互联网等新能源学科领域;升级能源相关支撑学科,同时加强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云计算等前沿领域及其与能源学科的交叉领域。
能源转型是一个漫长过程,为适应这种转型,我们要把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国家需求紧密结合,在优化学科、专业布局的基础上,通过强化学科交叉、科教融合和校企合作,不断提升传统能源和新能源领域的人才培养质量与科技创新能力,为服务国家能源战略提供人才和科技支撑。
科技创新引领成果转化的“超越”之旅
科技创新引领成果转化的“超越”之旅
陈志文: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是我国唯一拥有上市公司的“211”高校,在理论创新-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的发展之路上,有哪些经验可以分享?
郝 芳:
我们学校的校属企业“石大胜华”属于高科技产业,它能够上市最重要的原因是科技引领。学校能够取得这样一项办学成绩,得益于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和秉承的产学研结合办学理念。
自建校以来,学校与石油石化企业的结合非常紧密,比如说,联合培养人才,联合进行科技攻关等。去年,学校与中国石油集团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近年来,学校又重点加强了对地方的服务,大力推进校地融合发展。
在科技服务方面,我们非常重视成果转化,有一半以上的科研项目是直接对接行业与地方企业需求的横向合作项目。学校在2018年全年承担了各类科研项目1507项,到位科研经费6.67亿元,其中签订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服务等科研项目1138项,合同额将近4亿元。
2018年12月,青岛科学技术信息研究院(青岛市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发布了《青岛专利创新能力50强评价报告(2018)》,对青岛市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机构专利创新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我们学校综合排名第9位,在驻青高校中排名第1位。2019年2月,青岛市科技局通报全市2018年科技创新有关数据,2018年青岛市实现技术交易7553项,技术合同成交额155.82亿元,其中,我们学校技术合同交易额3.09亿元,在驻青高校中排名第1位。
建设世界一流石油学科、多学科协调发展
建设世界一流石油学科、多学科协调发展
陈志文:
“双一流”建设是现在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您怎么评价现在的“双一流”?
郝 芳:
“双一流”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赋予高等教育的新使命,是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必由之路。
对高校来说,“双一流”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推进“双一流”建设必须坚持3个面向,即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面向经济社会主战场,面向世界科技发展前沿。“双一流”建设对大学的根本要求是追求卓越,只有不断地追求卓越,才能真正形成一流的学科、一流的学术。
总体上讲,现在的“双一流”建设更加强调高校发展与国家战略的融合,更加突显了高校的使命和担当,要求高校在不断追求卓越的办学过程中,为国家培养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作出一流贡献。
陈志文:
您认为“双一流”评价的标准和机制应该是什么?
郝 芳:
今年两会期间,教育部陈宝生部长表示:教育部今年要出台“双一流”建设的评价标准。我认为对“双一流”建设的评价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系,相比之前的评选评估,无论是2017年“双一流”高校的评选,还是第四轮全国学科评估都在理念、指标、流程、结果运用等方面有极大的改进。
从近期国家和教育部有关政策文件来看,国家在“双一流”建设评价中可能更看重高校对支撑国家重大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引领科技发展方向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更把人才培养放在了核心的地位,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工作的标准,构建出既要符合大众普遍认知,又具有一定中国特色的“双一流”评价体系。
我觉得在评价机制上,应当充分体现多元客观、公正透明,既要坚持需求导向、绩效导向,还应当考虑实行分类评价、强调特色,发挥好评价指挥棒作用,引导高校科学定位、办出自己的特色,让高等教育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更好地融合促进。
陈志文: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在“双一流”建设上的定位和阶段目标,分别是什么?
郝 芳:
石大在“双一流”建设上的定位是面向国家能源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突出油气特色,成为国家石油石化领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和重大理论与技术创新基地,建设石油学科世界一流、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中国石油大学将以国家能源需求、海洋战略和山东省、青岛市经济社会发展为战略支点,一是进一步优化学科布局,二是全力建设好2个“双一流”学科,三是整合力量、科学布局,加快发展海洋、新能源和材料学科,四是走“强特色-入主流”之路,加快通用和基础学科发展。同时,以体制机制改革和国际化为抓手,追求学术卓越,实现跨越式发展,努力建设能源科学领域世界一流、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在服务国家能源战略和山东省、青岛市新旧动能转换进程中做出新的贡献。
就近期来说,学校的阶段目标是到2020年构建和完善地质理科与地质工科相互交叉、油气地质与地球物理和石油天然气工程深度融合、勘探开发技术与装备有机衔接的油气科学与技术学科体系;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2个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4个esi前1%学科排名稳步提升,让整体办学水平有明显的提高。
从中期来说,到2030年,学校计划建成勘探开发、炼油化工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国内领先的石油石化学科体系,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科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化学工程与技术、机械工程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让整体办学水平有显著的提升。
从远期来讲,也就是到本世纪中叶,学校的目标是石油学科要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更多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建成石油学科世界一流、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德才兼备是人才评价第一要义
德才兼备是人才评价第一要义
陈志文:
前一段时间,相关部门提出要在人才评价方面“去四唯”,您怎么看?
郝 芳:
我认为,“去四唯”是国家扭转不科学的人才评价导向的重大改革举措。
作为人才评价的重要参数,论文、职称、学历、奖项在评价过程中发挥过积极作用,但当这些评价指标被夸大甚至滥用后,不但弱化了正向激励作用,同时还产生了一系列负面效应,导致了重数量轻质量、重眼前轻长远等违反人才成长规律的错误倾向,造成了学术研究的短期化、功利化、平庸化。
当前,不少高校存在高层次领军人才缺乏,人才队伍发展动力不足、活力不够,人才的创新能力不强等一系列问题。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顽瘴痼疾严重制约了高校的发展,阻碍了“双一流”建设。
但是,“去四唯”并不是否定论文、职称、学历、奖项的价值,而是从评价方式上“去四唯”,需要科学构建既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人才成长规律和科学研究规律,又有利于重大原创性成果不断涌现的人才评价体系,从而实现对各类人才的客观评价,进而推进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今年教育部将实施“教育评价改革攻坚行动”,把评价改革作为龙头,为学校攻克这些难题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希望教育部能对高校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给予更多的指导和支持,以评价改革为突破口,以立促破、破立结合,从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出发,系统设计改革方案,优化政策和制度,以改革激活人才队伍建设“一池春水”。
陈志文:
“去四唯”之后,应该如何评价人才?是否可以保障公平?
郝 芳:
我觉得首先应该是德才兼备,然后再根据能力、实绩和贡献来评价人才。具体来说,主要有这几个方面。
一是将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摆在第一位,实行“一票否决”。
二是将人才培养的中心任务落到实处,把教师为本科生上课作为基本要求。
三是实行科学合理的分类评价,对不同学科、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教师设置不同侧重、不同要求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避免用一把尺子衡量不同教师。
四是注重个人评价与团队评价相结合,探索建立团队考核评价制度。
五是实行“代表性成果”评价,将具有创新性和显示度的学术成果作为重要依据。
六是实行小同行评价、国际同行评价,充分发挥同行评议机制在人才评价过程中的作用。
第二个问题,能不能确保公平?我认为人才评价必须要做到公平公正、客观合理,需要在政策执行时采取一系列措施。
一是严禁行政权力干预学术。厘清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的边界,坚持教授治学、依法治校,发挥第三方评估的作用,营造公平公正环境。
二是严惩学术不端。进一步完善诚信承诺和失信惩戒机制,实行学术不端零容忍,着力解决师德失范、学术不端行为。
三是严格专家遴选使用。加强高水平评审专家数据库建设,合理确定评审专家遴选条件和专家组组成原则,建立完善评审专家的诚信记录、责任追究制度,完善专家随机抽取、回避、动态调整制度,严格规范专家评审行为。
四是严明纪律规矩。明确评价标准,规范评价程序,并严格执行。牢固树立纪律意识和规矩意识,对违反纪律规矩的行为发现一起、查处一起。
揽全球才俊而扶之,聚天下英才而育之
揽全球才俊而扶之,聚天下英才而育之
陈志文:
您曾在新生致辞中说:“办卓越的大学、育卓越的人才是我作为校长最大的梦想”。作为一名学者型校长,您觉得自己做得最好的一点是什么?做一名好校长需要具备哪些的素质?
郝 芳:
当前,世界能源转型加速,“双一流”建设加快推进,在这两大背景下,作为大学校长,我面临的挑战和压力肯定是巨大的。按照社会主义政治家、教育家的目标要求,做一名合格的大学校长,探索和努力将是永无止境的,也永远没有“最好”。
在去年学校召开的首届能源科学与工程国际青年学者论坛上,我曾对来校的海内外青年人才说,我有两个梦想:第一个梦想是“揽全球才俊而扶之”;第二个梦想是“聚天下英才而育之”。这两个梦想结合在一起,就是用最优秀的人才来培养更加优秀的人才。目前,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正在探索和推进学科、学位点、专业一体化建设,将学科的优势资源转化为人才培养的优势,科教融合、本研一体,培育创新性人才,推动学校从卓越走向卓越、以卓越孕育卓越。
我觉得,办好一所大学,当好一个校长所需要具备的素质,首先是把握好这个学校的方向,这是校长最大的职责;
二是要有关爱学生、尊重人才、追求卓越的境界,校长必须将人才作为第一资源,用最大的决心引进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也必须将育人作为办学的根本,以卓越的师资、卓越的学术、卓越的管理、卓越的服务培育卓越的人才;
三是必须热爱教育事业,全身心投入;四是要有敬畏感,除了做出重大贡献和取得重大成果之外,还要对全体师生负责,为学校长远发展负责;五是要有全球视野,要立足于全球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学科发展,和国家发展的方向目标同频共振。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