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40人 | 华中农业大学校长李召虎:走出华中农大自己的发展道路-亚博安卓

1978
亚博安卓
亚博安卓
李召虎,1967年7月生,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曾任中国农业大学党委常委、常务副校长等职务,现任华中农业大学校长。
亚博安卓
亚博安卓
走出华中农大自己的发展道路
走出华中农大自己的发展道路
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陈志文专访华中农业大学校长李召虎
陈志文
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
专访
李召虎
华中农业大学校长
华中农大迈入新甲子时代
华中农大迈入新甲子时代
陈志文:
华中农业大学已经步入了第三个甲子,是我国最早的近代农科大学之一。您2018年9月到华中农大就职,对它的印象是怎样的?
李召虎:
华中农大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经过120年,特别是最近这20年的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发展基础。
去年校庆时,邓秀新校长提出了华中农业大学未来发展的新目标,要在建校150周年之际,将华中农业大学建设成为优势学科国际一流、特色鲜明的世界知名研究型大学,进而建设成一所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大学。这也是华中农大在新发展时代的新定位。
华中农业大学是一所具有重要国家战略地位的高校。过去,大家印象中的华中农大主要是辐射长江流域的湘楚大地;而现在,学校要将视野扩大到国家战略的层面,例如粮食安全、生态安全、食品安全等各类问题。
陈志文:
您觉得中国农业大学和华中农业大学分别有什么特质?在定位上有什么不一样?
李召虎:
之前在参加学生活动时,也有学生问我,想把华中农业大学办成一所什么样的大学?什么时候能超过中国农业大学?
我觉得,华中农业大学不能简单地与中国农业大学或者别的学校比较。单从排名上讲,华中农业大学很难超过中国农业大学,但并不意味着我们的影响和贡献会比中国农业大学小。高校的发展不能过度关注和盲从排名。
其实,中国农业大学和华中农业大学有各自的特点。北京和武汉的地域性决定了其差异,而两所学校所处的发展阶段和环境也造就了不同的文化。对于中国农业大学来讲,坐落在北京,其视野会更开放一些。而华中农业大学是一所更朴实的学校,有很强的基础,以前不为人所熟悉,但它是一颗很美的珍珠。
陈志文:
您认为,华中农业大学的优势是什么?
李召虎:
其实,华中农业大学有两个很好的传统。第一个传统是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过去几年华中农大强化了师资队伍的建设,现在拥有将近1600位教师,45岁以下的教师占整体教师的比例近70%,最近几年还有海外一批一批的新鲜血液加入到师资当中。这是我们发展、建设学校的基础。
而且,在领军人才问题上,华中农业大学有非常成功的经验。在上世纪90年代,华中农业大学通过引导领军人才进行合作与创新,形成了服务于产业和行业的标志性成果,涌现出了“两邓一张”式领军人才。
其中一“邓”是中国科学院院士邓子新,是著名的微生物学家;另外一“邓”是华中农业大学的前任校长邓秀新院士,他的主要研究方向是柑橘,要把中国的柑橘做到世界最好;“一张”是张启发院士,他是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他的研究领域是水稻分子育种。这三人的学术成就在各自的研究领域均处于国际前沿,也代表着华中农业大学服务产业和行业的水平。
第二个传统是在服务国家方面,主要体现在科技创新上。这几年,我们学校的声誉在快速提升,科技引领、科技强校发挥了重大作用。我们有“六个一”品牌,指的是六项科技创新成果,也是六个服务国家的领域。一株水稻,指的是处于国际前沿的水稻产业;一棵树,指的是柑橘产业,在三峡库区的脱贫攻坚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一头猪,指的是湖北白猪的育种;一朵花,指的是油菜花,我校傅廷栋教授团队培育出了13种色的油菜花,大幅提升了油菜产业的生产水平;一支苗,指的是疫苗,中国工程院院士陈焕春教授团队研发的猪伪狂犬病疫苗对于我国动物健康养殖产生了重大影响;一颗豆,指的是微型土豆的无毒育苗,这是一项马铃薯生产的重要技术。这“六个一”对我国的农业产业发展具有巨大贡献。
陈志文:
华中农大有非常值得骄傲的传统,那么在未来的发展中,有哪些挑战是需要关注的?您希望把华中农大带领到哪里去?
李召虎:
一方面,我还是要强调人才队伍建设。华中农大“两邓一张” 领军人才的成长路线和培植方式,使华中农大获得了今天的成绩,有了自己的声音和地位。但值得注意的是,在目前需要发展建设的某些弱势学科人才队伍建设中仍然有两个问题:一是领军人才不够,二是队伍体量偏小。领军人才不够或没有是根本问题,体量偏小不是绝对因素。简单的“摊大饼”不能造就出一流的学科。对于一所高校来讲,领军人才的作用是巨大的,要让领军人才在科学前沿产业真正做出贡献。
华中农业大学现在需要考虑的是,在新时代中,我们的“两邓一张”式领军人才在哪里?这是师资队伍建设布局的重点。我们要在思想意识上改变,转换思路,要进一步加强学科领军人物的培养,提高人才引进的质量,发挥新引进人才的力量。同时,引才也要育才,引育并重。
另一方面,也还是要强调科技创新,加强服务国家战略的能力。随着社会发展,进入新时代的中国农业要走绿色发展之路,农业的供给侧改革为农业科技创新提出了更高、更强的要求。所以,在绿色发展的大旗帜下,如何做好农业的科技创新至关重要。
华中农大提出了“非常6 1”的概念,接下来要思考“1”在哪儿?面向学校的未来,到再庆祝新甲子的时候,华中农大要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要思考做什么样的事情。
陈志文:
取得科技成果还是要依靠优秀的人才,学校要创造一个能让人才有所作为的环境和平台。
李召虎:
对。在学术研究方面,不能简单的靠行政决策,要尊重学术评价。为大家尽可能地创造一个好平台。
陈志文:
想跟您进一步探讨一个问题,“重科研、轻教学”可以说是高校目前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您对此怎么看?
李召虎:
做科研确实很重要,教师可以创造非常有价值的科技成果,为社会服务。但是,我们也要培养一批又一批的学生,到社会上去,到各行各业,通过他们的创新创造,使我们大学的价值最大化。
我们需要明确,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所以,高校对于人才培养的理念、目标要进行深入研讨,制定具体措施提升培养人才质量。
陈志文:
我们需要明确,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所以,高校对于人才培养的理念、目标要进行深入研讨,制定具体措施提升培养人才质量。
李召虎:
我希望在华中农大推进以下几个方面的改革:
一是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要围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推动我们教育教学改革、推动学校教育事业发展。要在华中农大树立“全人教育”和“终身学习”的理念,从专业教育向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转变,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
二是要建立领跑的人才培养模式。我们不能习惯于跟着别人跑,要把引领作为目标,把领跑作为定位。我们有能力建立华中农大特色的一流人才培养模式。在我们办学历史上有不少成功的例子,比如说我们的各类实验班、各类计划。
三是要建立通专融合的课程体系。对于我们以农业学科为优势、生命科学为特色的学校来讲,这一点改起来压力是比较大的。我们现在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如何适应通识教育、一流人才的培养,这是很艰巨的改革任务。
四是要建设一支一流的师资队伍。我们要在评价体系、考核标准、队伍结构等方面大力推进改革。现有的师资队伍非常优秀,但是面向一流大学建设和一流人才培养,我们还存在结构不合理和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的问题。
陈志文:
2017年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去筹,正式成立。现在,很多高校纷纷在办农学院,您对此怎么看?
李召虎:
北大办农学院,我并不意外。随着国家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农业科技创新,对于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了。从服务国家战略的角度上来说,对于有能力的高校来说,这是必须要做的事情。
陈志文:
这是否会对包括华中农业大学在内的几所传统农业大学有一定的压力?比如人才流失。
李召虎:
压力有时候是好事,也是动力。我不太担心人才流失的问题。华农有良好的工作平台和氛围。我们虽然没有最好的物质待遇,但在华农工作精神上是愉悦的,有事业感、成就感。如果北大能办出一所优秀的农学院,对我们来讲是一个刺激,促使我们发展的更好。
一流大学建设是一个长远的目标
一流大学建设是一个长远的目标
陈志文:
华农有5个学科入选了“一流学科”,超越了大多数 “211工程”高校。您对此怎么看?
李召虎:
2017年,华中农业大学生物学、园艺学、畜牧学、兽医学和农林经济管理5个学科进入国家“双一流”学科建设行列,彰显了华中农业大学强劲的办学水平和实力。
但我们也要清醒的认识到,与国内外著名大学和科研机构同类学科的发展状态相比,我们在某些方面还存在着差距,需要我们再发力、再努力。这要求大家进一步聚焦目标、明晰思路、明确重点,充分认识到一流学科建设的复杂性和艰巨性,紧紧围绕一流人才培养这一根本任务,把牢学科建设的重点领域,凸显新时代农科发展的新要求。
陈志文:
作为现在高等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您怎么看待高校的“双一流”建设?
李召虎:
在加快“双一流”建设的过程中,各高校有高度的共识,就是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在实施和建设“双一流”的过程中,如何回答服务国家重大战略,这是“双一流”建设的核心问题。围绕着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我们做什么?服务什么?怎么服务?怎么做?最后达到什么样的效果?决定着“双一流”建设的成效和整个高等教育水平的提升。
我认为,一流大学的建设是一个长远的,也是现实的目标。我们要有信心到达这样一个时代。对于华中农业大学来说,建设一流大学需要全校的领导班子、全体干部、全体老师树立一流大学的理念、一流的思想、一流的标准、一流的意识。面对建设一流大学的新征程,我们要在思想上进一步做好准备。对什么是一流大学、如何建成一流大学、一流的未来是什么样等问题,还要进一步做功课。
“双一流”建设要统筹兼顾,协调推进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要提前谋划,处理好当下与长远的关系;要完善机制,重视投入与产出、效率与效益,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思考如何更好地加快建设、特色建设、高质量建设。
陈志文:
一流大学要有一流的本科教育,华中农业大学的本科教育如何?有哪些方面需要改进?
李召虎:
华中农业大学本科教育有基础、有特色,取得了一系列成绩。未来要结合全国教育大会和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结合教育部“新时代高教40条”,先行一步,尽早思考和谋划本科人才培养工作,持之以恒强化优势特色。
2018年底,我曾对学校的本科教学情况进行了实地考察,听了几门本科阶段课程。我认为,学校的本科教育接下来还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加强:
一要逐步加强教学设施建设,使硬件条件跟上时代发展,加强环境育人;
二要调动教师教学积极性,加强课堂建设;
三要以教育部两个“双万计划”为抓手,加强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
四要聚焦人才培养中的突出问题,找准差距,设计好解决路径;
五要拓展思路,探索教育的国际化发展路径。
陈志文:
您认为,一流大学建设还要注重哪些方面?
李召虎: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和国际合作与交流也是一流大学建设中非常重要的两项工作,是体现学校办学高度十分重要的两个方面。当前学校事业发展进入新甲子、新时代,学校的研究生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应有更大的作为。
华中农大要在“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瞄准世界一流学科来定位我们的工作。以更宽的视野和更高的站位,发挥优势、主动作为,对标中长期发展目标,围绕提升发展认真梳理和查找问题。在工作上既要有创新性改革举措,突破一点、带动一片,也要实事求是定位学校的发展阶段和特点,敢于走出华农自己的道路。
努力做一名合格的大学校长
努力做一名合格的大学校长
陈志文:
从中国农业大学到华中农业大学,从副校长到校长,对您来讲,职位变化给您所带来的不同感受是什么?
李召虎:
我做校长的时间还比较短。我能感受到的第一个区别,就是责任更大了,对学校的影响力也更大了。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校长的责任就是学校的荣耀。大家首先看到的,可能不是校长具体办了哪些事情,而是他身上所体现出来的文化,包括所做、所为、所说。可以说,校长承担着社会对于高校发展的期待。
我觉得,校长要帮助大家解决问题。人的情怀和创造性的努力是华中农业大学知识创新和技术创造的源泉,而不是校长的努力。华中农大拥有非常优秀的教师群体,我相信这么多人的智慧远远超过我一个人。
陈志文:
担任华中农大的校长,对您来说最大的挑战是什么?最难的是什么?
李召虎:
我觉得,最大的挑战还是教师队伍建设,教师的创新能力还需要进一步的提升。但这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时间一点一滴的艰难积累。
最难的,还是培养人,这也决定了一所高校的未来。目前,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华中农业大学之前在这方面所做的准备也还不太充足,而且学生数量比较多,相对来讲,教师的任务就更重一些。
我35岁就任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副院长时,就在强调学生培养。教育的出发点是为了培养出更好的人。我对教师的要求很简单:第一,不许对学生口是心非;第二,要教给学生有价值的东西,要引领学生,要对学生负责任。
教师们要想,自己的子女报不报农业大学?学不学我们的专业?如果是教你自己的孩子,要不要教这些?如果你对自己孩子不教的、不说的话,一律不许对学生说。
陈志文:
在美国读博士的这段经历给您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
李召虎:
一直到今天,我都认为这段经历是非常宝贵的。一个有能力吸引并且带领其它国家发展的国家,才是强国,才是引领者。但这也意味着必须要深入其中地去了解其它国家。
在美国留学的这段经历,除了业务上的学习以外,更多的是对其文化体制的理解。我知道了如何遵循他们的方式去考虑问题,去交流。现在,作为校长与国外院校打交道时,我能够更好地把握与他们的沟通与合作。
陈志文:
这不是几天的游山玩水可以解决的,也不是几个月可以解决的,需要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李召虎:
是的,要与当地的人和环境有充分的沟通和接触。随着中国的环境越来越好、中国人的自信越来越强,我在美国留学的这段经历的作用就更显现出来了。
我鼓励有志向、有条件、有能力的学生走出去,将来更好地为中国的建设和发展做些贡献。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就要走遍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并且落地生根。
陈志文:
其实,随着中国的迅速发展,也是我们高校进行思政工作的良好时机。从高校校长的角度来看,您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有怎样的看法?华中农业大学在高校思政工作上做出了哪些努力?
李召虎: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肩负着立德树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建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办好思政课是政治任务,要提高政治站位,坚定马院姓马、思政课姓马,要按照国家标准,明确工作目标,有计划地加强思政课和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
我觉得,高校在开展思政工作时,首先要强化以学生为中心的工作理念,在坚持立德树人、做好价值引领的基础上,多关注学生个案,把握学生个性化、差异化的成长需求,以爱心和耐心对待工作中遇到的每一位同学,从个案开始探索协同解决同学们遇到的问题,并以此推动学校整体改革,切实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其次,要在思政课程建设上下功夫,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引进优质思政课程资源,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增强思政课程吸引力和实效性。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把新时代“三农”问题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着力点,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把最新理论成果融入教学,立足现实,走出一条有特色的发展道路。
另外,要关注辅导员队伍建设,他们是一支年轻、有创新力的队伍。我希望华中农业大学在这方面对照《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的要求,多组织跨学院、跨战线的工作交流,持续优化工作考核评价“指挥棒”,大胆探索、认真履职,继续加强队伍建设,共同把学校的教书育人工作做好,为党和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为加强思政工作,华中农业大学实施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建设计划,2018年投入了300万元立项80门课程开展研究改革,探索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课程教学各环节。建立了标准,拟定了体现“课程思政”改革思路的课程教学大纲、教案等教学文件,明确课程目标,改革教学方法,形成可推广可借鉴的“课程思政”建设经验,促进所有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格局。
2018年,学校通过“课程思政”教学竞赛、集中培训、案例分析等方式开展各类学习研讨活动85场,覆盖教师1500余人次。
校长的责任就是学校的荣耀
校长的责任就是学校的荣耀
陈志文:
从中国农业大学到华中农业大学,从副校长到校长,对您来讲,职位变化给您所带来的不同感受是什么?
李召虎:
我做校长的时间还比较短。我能感受到的第一个区别,就是责任更大了,对学校的影响力也更大了。从某种程度上讲,校长的责任就是学校的荣耀。大家首先看到的可能不是校长具体办了哪些事情,而是他身上所体现出来的文化,包括所做、所为、所说。可以说,校长承担着社会对于高校发展的期待。
第二,校长要帮助大家解决问题。情怀和创造性努力是华中农业大学知识创新和技术创造的源泉。华中农大拥有非常优秀的教师群体,我相信这么多人的智慧远远超过我一个人。
陈志文:
担任华中农大的校长,对您来说最大的挑战是什么?最难的是什么?
李召虎:
最大的挑战还是教师队伍建设,教师的创新能力还需要进一步的提升。这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时间一点一滴的艰难积累。
大学最难的事还是培养人,这也决定了一所高校的未来。目前,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华中农业大学之前在这方面所做的准备不太充足,加上学生数量比较多,相对来讲,教师的任务就更重一些。
我35岁就任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副院长时,就在强调学生培养。教育的出发点是为了培养出更好的人才。我对教师的要求很简单:第一,不许对学生口是心非;第二,要教给学生有价值的东西,引领学生,对学生负责任。
教师们要思考自己的子女报不报农业大学?学不学我们的专业?如果是教自己的孩子,要不要教这些?那些你对自己孩子不教的、不说的话,一律不许对学生说。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