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 | 孙先亮:为了学生和国家的未来,必须办好素质教育-亚博安卓

0%
孙先亮
1949-2019

本期嘉宾
与新中国同行——基础教育发展之路
基础教育发展之路
孙先亮
青岛第二中学校长
sunxianxing
青岛第二中学校长 孙先亮
孙先亮,1987年7月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政治系。现任山东省青岛第二中学校长、青岛二中教育集团总校长。作为山东省政协委员,他曾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他是推动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坚定实践者、引领者。

本期嘉宾

主持人

chenzhiwen
陈志文 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
陈志文,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人才分会秘书长。

为了学生和国家的未来,必须办好素质教育

中国教育在线
关注

素质教育既是青岛二中的追求

也是持之以恒的实践探索

陈志文

青岛二中已有将近95年的办学历史。在您眼中,青岛二中是一所怎样的学校?有什么特质?

孙先亮

在人们心目当中,青岛二中是一个神圣的殿堂,是很多学子非常向往的学校。青岛二中的特质可以用四个词来诠释:自主、开放、创新、卓越,这也是二中的教育品质。

自主,就是赋予师生以发展的自主权,实现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和学校发展的自主;

开放,就是以学校开放办学,促进教育教学的开放,通过加强对外交流,在学校与环境的能量交换过程中,汲取和聚合各种社会教育资源,实现学生和学校的更好发展;

创新,就是不断以新的理念和方法,引导和激发学校发展的活力,实现学校与时俱进的发展和超越;

卓越,就是让学校始终勇立潮头,成为基础教育的风向标,为学生最好的发展提供精神引领。

这是学校文化的核心元素,也是每个教师和学生的精神品质与追求。

陈志文

青岛二中非常注重素质教育改革。作为校长,您是怎么理解素质教育的?

孙先亮

坚持素质教育既是青岛二中的理想和信念,也是持之以恒的实践探索。我希望青岛二中能够用素质教育的方式让学生自主发展、个性发展、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责任感、领导能力等,为学生的未来提供最好的支持。

把每个孩子培养成为未来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并且具有很强烈的进取心和良好的事业发展的人,这是我们所期待的。学生的终身发展取决于我们今天能给他什么。

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我认为:素质教育包括技能型素质教育和智慧型素质教育,而后者更重要。素质教育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的人格完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目标,通过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让每个学生的内在潜能和发展需要获得最好的支持。

陈志文

在推动素质教育改革的实践中,青岛二中有些怎样的经验?

孙先亮

回顾青岛二中的素质教育实践,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体会:

首先,必须以素质教育为办学目标,以坚定不移地推进素质教育作为学校的发展使命与战略,保持发展素质教育的定力。

第二,要对学生发展的素质目标,进行符合教育规律和学校实际的设计,二中设计了“学生发展十项素质目标”,并创设与之适应的课程体系,使素质教育有抓手,可操作、可评测。

第三,以教学质量与效益提高为目标,持续推进教学改革,为素质教育创造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更多地采用创新办法解决学习质量和效率问题,让学生们用较短的时间学习,提高获取知识的质量和效率。

第四,以个性发展为导向,创新素质教育的实施内容与方式,为学生的自主发展、个性发展、全面发展,不断注入素质教育的活力。目前,学校有160多个社团,有大量面向学生的学术研究课题,有20多个实验室为学生提供课程平台,还有各种各样的项目,引导学生们在参与中不断提升能力和素质。学校高度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而不是用一统的办法来解决他们的未来发展问题。

第五,创造教育生态环境激发学生。通过由外而内的激发、由内而外的激发和内外结合的激发,实现学生的最好发展。

陈志文

对于升学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关系,您觉得应该如何处理?

孙先亮

做了这么多年的教育,我认为二者并不矛盾。

一方面,都是学生发展不可缺少的教育,升学教育包含着素质教育的内容,素质教育也并不否定升学教育,二者不能对立起来;

另一方面,二者的内涵不同,各自侧重点不同,没有升学,不要谈素质教育,没有素质教育,不要谈升学。校长的责任就是平衡好学生发展的素质教育和升学教育。

所以,我跟老师们讲,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第一是必须抓升学,升学率下去了就没有青岛二中了,素质教育办得再好也没有用。现在,青岛二中考上清华北大的人数逐年上升就是很好的说明。第二是必须办好素质教育,要对得起孩子们的未来,对得起国家的未来。

基础教育“减负”是非常必要的

但是要明确目的

陈志文

还有一个话题,几十年来一直都是基础教育的一个热点,就是“减负”。您如何看待这个话题?我们的中小学生是否真的需要“减负”,需要减哪些方面的负担,怎么减?

孙先亮

基础教育“减负”是一个由来已久的话题,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以升学为主要目的、以知识学习为主要内容、以成绩为唯一评价标准、以大量重复训练频繁考试为主要手段的应试教育,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危害学生的发展兴趣、扼杀学生的创造才能,减负势在必行。但是,由于受传统的教育观念的影响,减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家长和社会的压力,因而很难持续推动。

我认为基础教育“减负”是非常必要的,因为过重的课业负担、重复机械的训练和频繁考试,让成长中的青少年健康受到了伤害、能力和素质得不到应有的培养,无法获得可持续的发展支持。

为此,减负就是要减去那些额外的没有意义的过重的课业负担,如简单重复的作业、大量的考试等。这些负担是没有意义的,但是却占用了学生很多时间,剥夺了学生的思考权、发展权,浪费了学生的青春时光,也让学生们感到厌倦、焦虑,甚至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减负,首先要确立素质教育的理念,做有助于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主动发展的教育;其次,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第三,搭建丰富的课程体系,激发学生的发展潜能,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第四,“减负”的同时更应“增负”,即为学生创造更多兴趣与个性发展的机会,学生喜欢的教育内容,不会成为负担。

陈志文

但现在,大家对于减负的争议比较大,您觉得是为什么?

孙先亮

我觉得是因为大家没有明确减负的目的是什么。我认为,减负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得到更好的发展,所以要减掉那些课业的负担。但有些内容是没必要减的,比如一些兴趣课程,一些对学生个性发展有帮助的资源,一些学生需要参与的实践活动。

我们在减负的同时,不要让学生觉得无事可做,而应该让孩子多做一些更有价值有意义的事情。减负,不能追求绝对的轻松,没有负担

解决择校问题的核心

是要让每个孩子的发展得到支持

陈志文

择校也是当下的一个热点问题。对于择校问题的解决,您有什么更好的建议或者办法?

孙先亮

我国在教育发展初期,确立了一些重点小学、初中、高中,结果导致资源不断地向这些优质学校聚集,使得这些学校的教育质量确实比一般学校高一些。当下,大家都知道教育很重要,关乎孩子的未来,家长们对名校趋之若鹜,这很正常。尤其是现在很多地方的学校发展还不是很均衡,所以择校是一种必然。

那么,解决择校问题的核心是什么?我认为,说到底是要把学校办好,让每个孩子的发展都可以获得很好的支持,让每个孩子的发展都是快乐的、健康的。

另外,现在我们总是用一个标尺去衡量教育,认为只要升学率高就一定是好学校,就得让孩子去这样的学校。其实在我看来,不是每个孩子都适合这样的学校。

让每个学校的教育理念做到最好,在素质教育的发展上各具特点,这应该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我们过度推崇升学率高的学校,有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很多学校没办出特色。我希望,政府能够着力支持特色高中的发展,吸引那些在某个方面确实有发展潜力和兴趣的孩子。

还有一点,我觉得在学生升学的问题上也不应简单的用一个标准衡量所有孩子。以新一轮高考改革为例,主要涉及的是选科问题,但我认为这不是根本,我们要解决的不是考试问题,而是选拔问题,包括选拔方式和标准。

陈志文

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现在很多地方都出现了一些所谓的超级中学,一所学校每年考上清华北大的学生达数十人,甚至上百人。山东是一个教育大省,而且生源质量非常好,但是在山东并没有出现超级中学。您觉得是什么原因?

孙先亮

总的来讲,这与山东省各地经济和教育发展的均衡度有很大关系。不同地域间的生源质量分布相对均衡,学校发展水平也相当,很难形成超级中学。另外,也与招生政策有很大关系,比如有些地方的学校可以面向全省招生,但是山东不允许。

陈志文

没错。一方面,山东的教育底子比较好;另一方面,在治理上也还不错,没有造成优质教育资源的高度聚集。而且,山东的整体教师素养也不错。

孙先亮

是的,多种原因导致山东没有形成超级中学。

陈志文

目前,在长三角和珠三角都普遍出现了国退民进的问题,主要是小学和初中。最好的小学和初中几乎都是民办的,对此,您怎么看?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孙先亮

在青岛也出现了这种情况,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是前几年我们在民办教育的政策上出现了一些问题,尤其是招生政策。民办学校可以通过自主选择的方式来招一些优秀学生,但目前许多民办学校的教育质量、师资水平、教育环境并不好。

在“国退民进”的问题上,我觉得国家下一步需要加大政策调研和设计力度,做好相关规范。出现问题要解决问题,而不能因噎废食,有些地方现在取消了民办小学、初中的申请权,我认为这是不正常的。

陈志文

实际上,政策应该解决的是让所有学校在同等条件下进行竞争。

政治课教师要有丰富的学识

教学过程要知行合一

陈志文

您1983年上的大学,学的是政治,此后成为一名政治老师。坦率的讲,我认为在中国做政治老师非常具有挑战性,两极分化非常严重,做得好的人比较少。您觉得原因是什么?

孙先亮

我选择政治教育这个专业是比较偶然的。现在,在人们一般的观念里都觉得,政治课是小学科。有些学生喜欢政治课,有些学生觉得政治课就是死记硬背,所以不喜欢。我认为,学生是否喜欢上政治课,与老师如何教有很大关系。

想真正教好政治课,老师必须有丰富的学识,必须能提供更多真正能开阔视野的内容,尤其不能照本宣科,只有这样学生们才可能愿意听。我那时候上课从来不带书,也从来不划重点,但学生们就是喜欢听我讲课。那是因为我准备了大量资料,让孩子们获得了很多课本之外的东西。

陈志文

我们国家对意识形态是很重视的,在中国教育上有两条红线,一条是公平正义,另一条就是意识形态。我们教育的定位很清晰,是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政治课是很重要的载体。

但目前来看,我们政治课的质量亟需进一步提高,尤其是老师的教学水平。对此,您有什么建议?

孙先亮

是的。如今的政治课,我觉得最大的问题就是脱离实际,老师讲的道理和现实生活是脱钩的,很难让学生信服。我们说,“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如果对老师不信服,老师也没法对学生亲近。想教好政治课,首要的就是老师的教学要精彩,要有大量与现实相结合的内容。

第二,老师在政治课的教学过程中要知行合一,不仅要让学生“知”,还要让学生“行”。“行”就是去研究,让孩子做出独立的思考和判断,要给学生运用知识思考问题、进而指导自己行为规范的机会,这样孩子们才能觉得老师讲得是有价值的,对自己的成长发展是有帮助的。

思想政治课会影响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不能只是被当成知识去记忆,而应该让学生们通过不断地实践,真正认识到一些范例、标准、约束条例或行为规则,才能成为有效的东西。

陈志文

我觉得这是您可以成为一位优秀的政治老师的法宝。我们进一步聊聊德育教育,您认为,学校应如何做好德育教育?

孙先亮

德育工作是立德树人的首要任务。学校德育的内容都是确定的,关键是育人时效性和针对性。因而做好德育,非常重要的是进行德育创新。我始终认为德育是学生自我实现的过程,是每个学生内心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内在需要,所以做好德育工作,三个路径非常重要,一是反思性德育,即确定教育反思内容,让学生通过日反思、周反思和学段反思,培养自省意识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二是自主性德育,让学生通过自我教育、自主管理、自我锻造、自创社团、自主学习与研究等方式,增强自我发展意识和品德素养;三是实践性德育,通过学生更多的实践活动,不断获得更多的体验感悟道德情感的机会,培养责任感、创新素质、合作意识等高层次品德素养。这些方式都是让学生在行动中,潜移默化接受到磨炼和熏陶,达到自觉自律和内化于心的德育素养。

陈志文

我接触到的很多中学校长是学物理、数学的。据我观察,学数学的人思维特别严密,学习力很强;学物理的人理论体系比较系统,比较完善。您学的是政治教育,这个专业对您有什么影响?

孙先亮

从严格意义上来讲,无论哪个学科,在达到很高程度后,差别并不是很明显。我非常庆幸当时学了政治教育专业,对我的思维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一是让我对人性有了更好的理解,特别能够理解和尊重人。在教育实践中,尤其是在面对学生的时候,这一点特别重要。二是考虑问题时比较注重宏观思维,注重大格局、大战略上的一些思考和设计。三是能够辩证的看待问题,进行全面的思考,不会钻牛角尖。

真正理解和尊重学生的个性

采用差异化的评价标准

陈志文

从教30余年,从您的角度看,现在的孩子和以前的孩子相比,有哪些优点,又有哪些不足?

孙先亮

我觉得现在的中学生思维很活跃,能力素质、创新意识都很强,容易接受新的事物,他们的理念和价值观会不断的发生变化;他们也都很有礼貌,文明素养非常好,对他人、对社会的爱心和责任感是比较强的。

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由于大多是独生子女,有些孩子比较自我;另外,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有些孩子在与人相处时功利性比较强,大格局上有些缺失。

陈志文

在家庭教育方面,您觉得,现在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是否存在些问题?

孙先亮

家庭教育在学生成长中是第一阶段的教育场,具有重要意义。杜威说:家庭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并且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为每个教育机构提供了模式。

我觉得,如今很多家长对于孩子的教育确实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家长的功利性太强,过于看重分数和成绩对孩子影响,不能很好的尊重每个孩子发展的个性诉求和兴趣追求,因此家长和孩子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就会出现。

家长最需要改变的,就是一定要把孩子当成一个完整的人来看待,尊重他们发展的愿望和兴趣,创造一个民主平等的家庭氛围和环境。要让孩子觉得自己受到了尊重,进而可以表达出自己内心的一些想法。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发展成一个正常、健康以及快乐的人。

我建议在家庭教育中,要让孩子有充分表达的意见和建议的机会,参与家庭决策的机会;鼓励孩子主动思考、大胆做事、有兴趣追求;养成读书的家庭氛围和习惯;承认个性差异,关注孩子的进步与发展,不盲目与别的孩子比较;家长要成为孩子做人做事的榜样。此外,家长也要充分参与学校的教育活动。

陈志文

现在的孩子很容易发生一些极端事件,您觉得是什么原因?

孙先亮

对此,我也在思考。极端事件背后的真实原因,我认为是我们缺失了对孩子真正的理解和尊重。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立的人格,有自己的尊严,有自己的内在发展诉求,但是家长和学校往往不考虑这些,只关心成绩,认为考不上好大学就是失败。长期在这种环境的压抑下,孩子们有时就会爆发出内心的强烈反抗和压抑情绪,从而产生一些极端事件。

这次疫情之后,大家都在讲生命教育。我认为生命教育的根本不是文字性的课程和教材,而是尊重生命的教育。让每个人得到尊重,让每个人有表达的机会,让每个人有彰显才华和能力的机会,学校要营造这样的教育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们自然就不会感到压抑,也就不会出现极端事件了。

归根结底,还是我们的评价标准简单了,教育观念落后了。在当今时代,孩子一方面要面对开放的社会环境,一方面要面对压抑的教育环境。如果采用统一的评价标准就难免会产生冲突和矛盾,会引发一些问题。因此,我们要对孩子进行差异化评价,不能按照统一的标准和模板去框架孩子。

陈志文

近些年,“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常常被提起,但能真正做到却很难。您认为,的难点是什么?另外,教育也必须要有规矩,如何把握教育过程中自由和规矩之间的度?

孙先亮

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出发,应该是现代教育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以学生为中心,就是要解放学生、给学生以自由。在实践过程中,这一原则落实的关键难点在于,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思维方式根深蒂固,人们习惯于将学生看成白纸或白板,而不是站在具有潜质和发展需要的学生角度,思考和设计教育。

无规矩不成方圆,教育也是如此。但是规矩的意义在于为学生的自主发展提供基本边界和保障,而不是为了约束学生的自由发展。在发展自由与规矩的度的把握,二中的原则就是控制底线、开放空间。也就是说,二中为学生言行划定了四条底线:法纪底线、道德底线、健康底线、安全底线,只要学生行为不违犯四条底线,学校都是学生的发展空间。

陈志文

今天,我们再次强调劳动教育,从您的角度看有什么特殊意义?如何去落实劳动教育?

孙先亮

劳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项技能。我们必须重视劳动,但不能把劳动简单的标签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劳动的形态也在发生着改变,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都是劳动。帮父母做家务,到田园进行劳作,到工厂帮工,这些是劳动;同时,学习,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参加社会实践、志愿者活动,也是劳动。我们应该以更加宽泛的视角去思考和认识劳动。在劳动的过程中,一定要让孩子亲手去做,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这是劳动教育的内涵。

陈志文

我觉得劳动教育与素质教育一样。首先要明确意识,其次在推进的过程中一定要让孩子去思考,否则劳动教育的意义就会打折扣。劳动本身就是一种淬炼,可以提高我们基本的意识和认知。

好校长并非培养出来

而要靠校长的自觉与领悟

陈志文

您是从老师做起,然后做副校长,最后做校长。不同的岗位,给您带来了哪些不同的感受?

孙先亮

首先,思考问题的视角不同。以前做教师、副校长时,只是思考某个专业、某个具体分管的工作,而现在做校长就要面向全体,考虑全局。

其次,学校的总体发展等问题是需要校长思考的,比如怎么用制度、机制和文化等要素推动学校发展。

陈志文

那么,您觉得一位优秀的校长应该具备哪些素质?应该如何培养?

孙先亮

好校长的素质包含很多方面,卓越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决策能力、执行能力、创新能力等,但我认为校长最重要的能力还是创新能力,创新是现代学校发展的关键和灵魂,也是校长理想信念、使命感责任感,以及其它能力的最终体现。

校长发展涉及多种能力的锻造,是系统工程,好校长并非培养出来,而是依靠校长的自觉与领悟。

如果说为校长发展做一些事情,以下方面很有必要:一是为校长提供增长见识的机会,如名校或者国外学校的学习交流;二是提供多岗位锻炼的机会,由此对学校全面工作有宏观上的认识和把握;三是高端跟岗实习的机会,与优秀的校长进行深度交流和学习;四是与著名企业家进行管理理念与创新思维交流与实践的机会。

陈志文

您比较欣赏的校长有哪些?

孙先亮

我非常欣赏唐盛昌校长。无论是他对学校发展高度的把握,课程体系的打造,以及国际化的推进,还是在理念、谋略、策略上,都非常值得我欣赏和推崇。

陈志文

我也非常认可唐校长,他的专业性非常好,格局和高度是少有的。

孙先亮

是的。

陈志文

您进二中是87年,到今天已经32年,如果将87年的二中和现在做个对比,您觉得有哪些变化?

孙先亮

我在基础教育领域工作了30多年,一直没有离开过二中,可以说是二中发展的经历者、参与者、决策者、实践者,见证了二中从岛城及齐鲁名校,成为全国名校的过程。在我看来,30多年来二中最大的变化,就是真正实现从传统的升学教育到现代素质教育的转型,并且逐步迈向教育现代化。

刚到二中时,实话讲,我觉得二中还是以升学为主要目标和方向的一所学校,只是比一般学校更加开放一些。下午三点半之后就放学了,学生们各自学习、锻炼,或者参加一些课外活动小组。而今天,青岛二中完成了转型,已经从以升学为目标转向了素质教育,正在向现代教育迈进,在目标、方向、育人的模式及内涵上比以前更加丰富、开放、多样化。

陈志文

如果再给您五到十年时间,您希望把青岛二中办成第一所什么样的学校?

孙先亮

假如再给我五到十年的时间,我希望能把青岛二中办成一所在国内处于绝对领先的,在国际上有很高影响力和知名度的学校。我想把素质教育做到极致,希望青岛二中的理念和文化能够不断影响更多的学校和学生,所以青岛二中去年建立了教育集团。

未来,我希望不用升学率来评判学校,学校能够因教育本身的意义而受到老百姓的称赞,得到社会的认可。

教育应该让孩子走进社会

认识社会,理解社会

陈志文

如果跳出青岛二中校长的角色,作为一位对基础教育有深刻理解的专家,从您的角度看,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们的基础教育获得了哪些突出成就?还有哪些难题?

孙先亮

成就巨大!普九方面,义务教育数量与质量的提高;普及高中教育及教育的质量有很大提高;新课程实施与素质教育的理念产生更广泛的影响;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能力有很大提高;办学条件方面有显著改善。

当然,还有难题:一是教育理念和模式相对比较落后;二是发展素质教育存在很大差距;三是教育现代化存在较大差距;四是教育公平与发展质量存在不平衡现象。

在这里,我也想简单谈一下目前素质教育发展中出现的几个问题。首先,我觉得素质教育的概念还没有真正落地。很多人认为,简单开设一些艺术课、体育课就是素质教育,而且很难从这样的观念中跳出来。

其次,我们目前的基础教育还是考什么教什么,以高考为指挥棒、为圆心。学校不是根据学生需要什么去做什么,而是根据高考需要,根据考试需要进行调整。这种不以学生为核心的教育,显然无法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

这些年,我们的基础教育在办学条件上确实有了改善,办教育集团,大规模扩招,但并没有解决好质量的问题。现在很多新课程的内容没有落地,素质教育不能通过课程这一载体真正内化为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要素。

陈志文

那么,对于中国基础教育的发展,您有哪些建议?

孙先亮

总的来说有三点:第一,中国的教育应该从国家层面设计素质教育的分类推进方案。比如西部地区、中部地区和东部地区有各自不同的资源和条件,在推进素质教育方面要有不同的要求。

第二,高校的招生录取选拔政策可以进行一些调整。目前的调整我觉得是不够的,因为还无法真正解决指挥棒的问题。

第三,希望国家能够把新课程改革的推行过程变成一种常识性且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政策,而不是可做可不做,可干可不干的政策。新课程改革关系到学生的未来和中华民族的未来,不能成为一种软性政策,必须进一步强力推进和实施。

陈志文

今年的疫情给中国教育带来一些冲击和改变,对此,您怎么看?

孙先亮

这次始料不及的疫情,对我们的教育是一次极大的考验,也检验了学校给孩子培养的各种素质。在这期间,我也对教育进行了一些深度思考。

第一,学校教育要改变传统的教育环境,改变大一统、三点一线的教育方式。在教育中要重视生命的价值,创造尊重学生的平等民主、支持学生个性发展的环境,真正将学校办成一个能让学生获得更好发展和提升的平台,让学生能够快乐健康地成长和发展。我相信,这样的教育是对每个生命最大的尊重。

第二,要利用现代技术来变革我们的课堂教学,这点已经刻不容缓。在这场疫情面前,青岛二中的“互联网 教学”成效显著,山东省教育厅官方平台在第一时间发布了青岛二中的互联网教学案例及成效。只有面向未来,我们的教育才能真正把握住机会。无论人工智能还是互联网,未来这些技术一定会走进我们的教育,并且改变教育的形态。

第三,学校必须把学生的自主发展当作核心任务。这次居家学习,就是看学生有没有自我规划、自我约束以及自我实施能力。我们强调孩子的独立和自主,主要是为了他们在没有人管理的环境下能够更好的生活、发展,更好的创建自己的未来。其实,自主能力是每个孩子自身都具备的一种潜质,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解放孩子,给他们自由,让他们对自己的未来发展做出判断和选择。

此外,我们的教育应该让孩子们更多的走进社会,让他们认识社会、理解社会,进而更好的为未来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