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目前国内高校正如火如荼的开展"双一流"建设,"双一流"建设是当下各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双一流"建设的目标是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以学科为基础,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以改革为动力。那么落到实处,一流学科建设具体可以如何推进?哪些经验可以借鉴?中央财经大学商学院院长结合管理学科和中财商学院的工作实际,做了一些分享和探讨。
王瑞华
中央财经大学商学院院长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大学必须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同时强调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学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扎根中国大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就是要坚定走"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发展道路,自觉肩负将自身发展融入国家战略的责任和使命。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中国特色。
在过去的30多年中,中国的商学院,中国的管理教育,为中国的改革开放、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培养了大量的人才,推动了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这个成就毫无置疑。但是我们要建世界一流学科,一定要有世界标准,要用世界管理教育通行的规范、规则来要求自己,因为国际上的管理教育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有一套成熟的管理规范、体系,特别体现在管理学科上,它本身有一套标准,典型的是美国aacsb认证,欧洲的equis认证,英国的amba认证,还有中国自身推出来的camea认证。中央财经大学商学院2011年通过amba认证,2017年刚通过camea认证,成为全国第15家,aacsb认证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
通过参加国内外认证,有效地推动了学院的发展,而其中最关键的是,无论是学院的建设还是学科的建设,一定要树立使命,确定使命引领的发展战略。一个学院、一个学科的使命是什么?如何找准学院的定位?要办成什么样的学院?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特别是在当下以培养人才为核心的背景下,培养的人需要具备什么样的能力,什么样的素质?以前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虽然也有培养目标,但这些目标大多是不落地的,写完方案就算完成任务。但怎么落地实施、怎么具体操作,包括课程体系怎么设立,学生如何培养,老师如何招聘;以上为此需要做什么研究,要和企业、社会建立怎样的联系,和国际如何开展合作等方面都是脱节的。客观讲,不同层次的学校,有着不同的目标和任务,都应有基于自己使命而完成的任务。以前,不同类型的学校各自虽然都做了很多工作,但是这些工作往往是分散的,凌乱的。其实我们所干任何一件事情,都应是有精神、有灵魂支撑的。所以大学的建设一定要把学生培养的使命和学院建设的使命结合起来,要脚踏实地,要有使命、战略的导向,要按照世界标准要求自己,达到水准之后再谈超越。
学科建设是高校的核心竞争力,而以重点学科为依托,形成特色发展则是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必经之路。"一流"是指高校、学科在国内外社会上的的影响力。如何衡量"一流",其中科研力量的强弱是衡量一个学校实力的重要指标,而科研力量是通过科研教学团队表现出来的。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如何通过研究,怎么解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怎么引领社会发展,怎么传承与发扬光大文化。这就要求学院在学科建设方面具有使命感,有所担当。学院可以聚焦若干特定领域来发力,形成学院的影响力。
近几年,中央财经大学商学院一些年轻的、本土培养出来的教师,在国际上发表了很多高水平的论文,展现了一定实力。他们很好地运用国际规范的研究方法探索中国管理的实践问题。在师资建设方面,中央财经大学的经验是尊重个人研究,鼓励团队建设,以教师自身的研究兴趣为出发点,学院提出以"关键词"组建科研团队的指导思想,教师在研究时向"关键词"靠拢,这样既不偏离个人的研究,也能组成团队,在研究上形成一个整体。在这种模式下,中央财经大学商学院这几年成果比较显著,比如大数据营销,聚集了国内力量较强的一个年轻的研究团队,发布了一些成果,更有分量的成果可望在未来两三年内出现。在这个研究团队基础上, 中央财经大学也在国内设立了首个大数据营销的本科专业,也首个开设了mba金融与大数据营销方向。以前的营销,更多的是讲策划、讲故事,现在这个时代,尤其是在大数据背景下,营销更是一种数据驱动的科学。随着技术的发展、社会的变化,学科建设怎么和时代结合起来,这是刻不容缓的问题,所以中央财经大学商学院这几年学科建设围绕这个核心展开,也取得了一些成绩。
学科建设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一定要有特色。所谓学科自身的特色,就是怎么做,怎么建,不是无的放矢,一定要结合自身实际,有自己的特点。比如,在家族企业的研究上,浙江大学、中山大学在这个领域研究得比较好,这是基于浙江、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特定的氛围、特定的企业发展状况而来的。那么在北京,对于中关村这个以高技术创新、以民营企业、家族企业为创业主体的城区,其有什么特质?其创业、企业经营、企业传承有何特殊性?有着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中央财经大学商学院为此组建了强大的研究教学团队,有些成果获得了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不久将来我们还会有更多的、更有价值的成果出现。一个学院如果能在若干个特定的领域发展起来,建立影响,学院的学科建设就具有特色了。这些研究是扎根中国大地的,是和中国的管理实践紧密结合的,通过我们的研究、传播,在国内、国际上产生影响力。
一流学科建设一定要处理好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关系,使人才培养的一流和科技创新的一流相互融合,这才是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的应有之义。对于大学和管理教育而言,人才培养是根本。近年来,教育部对高校教育质量的评价有重大、鲜明的转变,就是以高校培养的学生质量作为评估审核的重中之重,这就回到了教育的本质。大学就是培养人,学生是大学的"产品",因此"产品"质量好不好,受不受社会的欢迎,毕业生在社会上的贡献怎么样,毫无疑问,这是衡量办学质量的核心指标。
在人才培养方面,围绕学生的成长,现在理念上也在做一个改变,是先知识后能力还是先能力后知识,这是一个重大的问题。2013年斯坦福大学发布 了一个"斯坦福2025计划",这对大学以至整个教育都是一个颠覆性的创新,这个计划是斯坦福大学设计学院设计的,它就是强调先能力后知识,强调终身学习,强调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怎么以提高学生能力为核心,并以此为基础构建学科课程体系,都是急需思考的问题。现在招生改革对大学的冲击很大,今年上海、浙江高考已经开始按专业填报志愿,而不是按学校填报,具体到中央财经大学,原来招进来的本科生在全国高考成绩排名非常靠前,都是优秀的学生,但是如果现在按专业报,那么所处的学院、专业还能不能招到掐尖的学生,而专业又凭什么招掐尖的学生,这就产生了一个挑战。因此,怎么样使专业有特色、有影响力,使得它为社会所需,为家长喜爱,为考生踊跃报名,这是急需思考的问题。现在的211、985 院校固然有自身的优势,但是可以预见的是,专业差距会越来越大,所以招到的学生就有了差异,就会影响到教学质量,就业质量,这是连锁反应。总体而言,怎样围绕人才的培养,以适应社会的需求,做出自己的特色,坚持改革创新,这是非常重要的。
要实现上述目标,毫无疑问需要进行系统的综合改革。但是,作为一名院长,在改革上有所成就非常难,如果改革力度大,学校还有很多条条框框的限制,没法施展。如果改革力度小,又看不到成效。因此,需要平衡好改革创新、和谐稳定的关系,这需要院长们的智慧,来凝聚全体教职工的人心,奔着学院设立的目标而努力。虽然我们商学院也做了很多工作,但依然存在许多不如之处,需要继续努力。
- 大学的建设一定要把学生培养的使命和学院建设的使命结合起来,要脚踏实地,要有使命、战略的导向,要按照世界标准要求自己,达到水准之后再谈超越;
- 以前的营销,更多的是讲策划、讲故事,现在这个时代,尤其是在大数据背景下,营销更是一种数据驱动的科学;
- 大学就是培养人,学生是大学的"产品",因此"产品"质量好不好,受不受社会的欢迎,毕业生在社会上的贡献怎么样,毫无疑问,这是衡量办学质量的核心指标;
《学者说》为中国教育在线原创专栏,聚商界名家、商学院教授智慧观点,力图从多角度对行业热点进行深度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