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党委副书记彭震伟:建设教育强国,大学何为?同济何为? —中国教育在线-亚博安卓

中国教育在线
热门服务
教育资讯

合作电话:186 1028 4700

合作邮箱:bianji@eol.cn

官方微博:@中国教育在线

官方微信id:eoleoleol

中国教育在线
同济大学党委副书记彭震伟:建设教育强国,大学何为?同济何为?
2023-12-13 17:49
中国教育在线
作者:
中国教育在线公众号

  在第60届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上,同济大学党委副书记彭震伟接受了中国教育在线的专访,就教育强国建设、“双一流”大学的使命与责任、土木建筑类专业的现状及发展前景等问题,分享了他的观点,以及同济大学的实践。

做好、做强优势学科 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中国教育在线:“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面对时代的变革,在推动国家、地区实现高质量发展方面,我们的高校承担着什么样的使命?应发挥怎样的作用?

  彭震伟:同济大学建校于1907年,2007年,时任上海市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出席同济大学百年校庆时指出:“同济的一百年是与中华民族命运休戚与共的一百年,是与祖国科教事业心手相牵的一百年,是与上海城市发展相濡以沫的一百年”。这三个“一百年”,既是对同济大学百年办学经历的总结,更是对包括同济大学在内的所有高校发展的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的两院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对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提出了要求——成为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生力军。要强化研究型大学建设同国家战略目标、战略任务的对接,加强基础前沿探索和关键技术突破。

  可以看出,这个要求与对同济“三个一百年”的定位是一致的。同济大学在2007年之后的办学过程中,也始终遵循着“三个一百年”的要求,这也正是对“大学到底应该干什么”“大学应该发挥什么作用”的回应。

  作为985高校或“双一流”高校来说,我认为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要加强基础研究,解决我们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以及科技发展当中“卡脖子”的科学技术问题。想要做好这一点,就要重点做好、做强相关优势学科及研究工作。要加强有组织科研,持续推进基础前沿研究探索和关键“卡脖子”核心技术攻关,积极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目前,同济大学在复杂工程建设、工程防灾减灾、城市交通、人工智能、深空探测、深海研究、生命科学等诸多领域,都取得了有国际影响力的标志性成果。比如,获批建设了细胞干性与命运编辑前沿科学中心、自主智能无人系统前沿科学中心两个教育部前沿科学中心;在深海研究领域,牵头建设了海洋领域唯一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海底科学观测网,在南海深海过程演变、干细胞、结核病防控等领域取得重大原创性成果。2020年,嫦娥五号完成高难度落月,这是中国人的骄傲,也是同济师生的光荣,学校测绘学科为我国嫦娥三、四、五号和火星天问一号着陆悬停避障和着陆缓冲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第二,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以及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高校作为科技、人才与创新的策源地和交汇地,理应服务于国家的发展战略。

  作为985高校和“双一流”高校,同济大学积极用学科特色和优势来支撑国家和区域的建设。比如,为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国家战略,同济大学率先牵头成立了长三角可持续发展研究院,聚焦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难题,为绿色低碳发展新范式提供“同济模式”。作为地处上海的高校,同济大学与上海市发展同舟共济、同频共振。例如,依托同济建设的中国(上海)数字城市研究院,聚焦超大型城市在数字化转型中的理论问题和技术问题,助力上海打造国际数字之都。学校定点帮扶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龙县脱贫“摘帽”,在滇西大地上书写了脱贫攻坚的“高校样本”。此外,学校还在港珠澳大桥、北京大兴国际机场、雄安新区、北京城市副中心等一大批国家重大建设工程中贡献了“同济智慧”。

  中国教育在线:说到学科特色和优势,作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面向未来,同济大学在学科建设和布局方面有什么样的考虑和举措?

  彭震伟:面向未来,在学科建设方面同济主要有两个方面的考虑。第一,亚博安卓的优势学科要进一步加强。同济的学科布局,在116年的发展进程当中,已经形成了非常有特点的学科体系,工科、理科、文科和医科四大类学科各有特色,这是我们未来发展中需要坚持的方向。

  第二,在学科的发展过程当中,要根据国家发展的需要,以及学科自身发展的需要,不断调整和完善。在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当中,我们有8个一流学科,基于这8个一流学科,我们构建了8 2的学科体系。这个体系包括8个一流学科领衔的8个一流的交叉学科群,以及2个支撑性学科。第一个支撑性学科是马克思主义,它引领和指导我们如何去培养人才,如何培养出对国家发展有用的人,这是最高层面的要求;第二个支撑性学科是人工智能,它本身是一个学科,同时也在赋能其他学科。

  因此,同济大学在学科发展过程中构建了8 2的学科体系,作为未来整体架构的基础。从根本上来讲,这个架构正是在回应国家对我们提出的问题——中国要建设教育强国,大学何为?同济何为?

土木建筑类专业建设要向高质量发展转型

  中国教育在线:同济的土木建筑类专业作为国内的翘楚,是非常有特色和优势的,也备受关注。近几年因为各种因素的影响,全国范围内土木建筑类专业的报考人数呈现下降趋势,同济这方面情况如何?对土木建筑类专业的现状以及未来发展前景,您怎么看?

  彭震伟:非常好的问题,也非常有指向性。在谈这个问题之前,我想强调一下,专业的设置以及人才的培养始终要和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紧密结合,实际上,同济大学每年都在动态调整专业设置的数量与内涵。

  例如,在土木专业的基础上,我们增加了“智能建造”这一新兴专业。另外,机械类专业作为传统专业,现在要融入数字化元素,就要进行更新调整和学科交叉。

  近两年来,对于土木建筑类专业,社会反响不像前几年那么热。我想借此机会向社会作一个说明,实际上,建筑类专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不可能没有需求,今后的需求只会越来越多,且对质量的要求会越来越高。

  那么,我们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怎么应对这种需求的变化?这也是与全国众多开设土木类专业高校的一个交流。首先,我们需要练好内功,明确未来土木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是什么?因为需求在不断变化,如果我们还是按照过去几十年的培养模式来做,势必走入死胡同,因此必须作出改变。近年来,同济大学已经在推动的建筑业的bim(建筑信息模型),以及cim(城市信息模型),从建筑到建造,再到城市的智能化、信息化,通过与新技术的结合来不断地调整、完善相关专业的培养模式。

  另外,当前的学科发展,越来越注重交叉融合。那么,我们究竟是传授给学生一堆知识,还是教会他们掌握学习知识的能力?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我认为我们更应注重“授之以渔”。

  同济大学也在做相应的分析,就是面对目前社会上对于土木专业、建筑类等专业的认识,我们怎么来做调整?不能简单地把专业停掉,那样的话又是走入另外一个误区,走进一条死胡同了。我们恰恰要通过自身的努力来完善专业的知识结构与培养体系。实际上,同济大学在2018年就已经开始了“新生院”模式的设置,就是通过“三大类”——大类招生、大类培养、大类管理,来加强学生的基础。通过大类培养,学生能够适应更多社会发展当中的不确定性,在不确定性当中找到自己能力的确定性内容,然后服务于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我从1989年进入大学任教至今,对于土木建筑类行业的发展一直是充满信心的。

  中国教育在线:挑战本身也是机遇,是往更高质量发展的契机。

  彭震伟:是的。

  中国教育在线:谢谢您。

  (以上为同济大学党委副书记彭震伟在第60届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上的访谈实录)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亚博安卓的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亚博安卓的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
同济大学 2023-12-01 10:10
教育部 2023-11-23 11:08
同济大学 2023-11-07 16:51
同济大学 2023-09-27 17:0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