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所高校延长研究生学制,然后呢?-亚博安卓

总编专栏
多所高校延长研究生学制,然后呢?
文 / 陈志文
2024-07-26
不仅仅是延长学制,更要改变的是培养模式。

  近日,广西师范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等多所高校延长研究生学制的新闻再上热搜。

  根据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情况以及国家的战略要求,2020年召开的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对研究生培养进行了调整:学术型研究人才培养更多定位于博士阶段,硕士培养则全面向应用型高层次人才转型。截至目前,全国范围内的硕士研究生招生中,专业硕士的招生量已经超过60%,而且,明确新增硕士点原则上只能是专业硕士。

  与此同时,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对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各高校开展了一系列改革举措,其中最引人关注的,就是研究生学制的延长。新的要求下,学硕学制依旧维持为3年,专业硕士普遍从2年或2.5年调整为3年,博士普遍从3年调整至4年。对博士学制延长的争议不大,实际上伴随培养质量要求的提高,多数博士很难在3年内完成学业,往往不得不延期,因此有必要延长学制,从而避免出现大面积延期毕业。

  这当中引发热议的,主要是专硕学制的延长。因为专硕大多是自费,对此,一些舆论认为学校这种调整是为了牟利。实际上,根据教育部公布的培养成本,2018年,一个本科生的生均教育经费是3.27万/年,硕士远远超过了这一数字,学生所缴学费远低于培养成本,也就是说,除mba等少数专硕,延长学制对于多数学校还是赔本的买卖。当然,延长学制主要由学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决定,也不排除个别高校为多收学费而动了歪心思。

  延长学制,核心还是为提高专硕质量提供时间保障,给实习实践留下充裕的时间。

  目前,专硕常规的培养安排,一年级上基础课,二年级往往就开始写论文,找工作,基本上没有太多时间去实习实践,培养质量可想而知。应用人才的培养,往往需要长周期规范的实习实践,必须有充足的时间保障。以医学本科生培养为例,之所以基本为5年制,也是出于保障实践的考虑。

  当然,提高培养质量,不仅仅是延长学制,更根本的还是改革培养模式与机制,思考如何充分利用好延长的这一年时间。第一,要调整课程设置与培养模式。在这一问题上,我们务必要面向实际需求、企业需要,研究真问题,强化实践教学体系的内容,在解决真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出高层次应用人才,决不能把学硕的模式直接套用在专硕上。高校要密切与相关行业、领先企业合作,共同设计课程体系和实践环节,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接触到行业现实需求。

  例如,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实施了“课程学习(1年)—专业实践(1年)—论文研究(1年)”的工学交替模式。这种模式旨在更好地将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引入企业参与学生的培养过程。

  第二,就是导师制度的改革。既然是应用人才的培养,就必须配备熟悉实践与应用的导师,决不能在高层次应用人才培养时,还是以那些没有实践经验的导师为主。目前,高校在推行的双导师制就是一个可行的办法,即为每位学生配备一名校内学术导师和一名校外行业导师。学术导师负责理论指导和学术规范,行业导师则提供实践指导和职业发展建议。

  第三,就是评价模式的完善。今年4月,表决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法》规定,专业硕士、博士学位申请人可通过规定的实践成果答辩获得相应学位。对于专业学位明确可以不再以论文作为授予学位的条件。

  延长学制只是提高高层次应用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切口,应当全面审视并优化专业硕士的培养体系,这不仅需要高校的主动变革,更需要政府、企业和整个社会的共同参与和支持。我们的目标是培养出既有扎实理论基础,又具备强大实践能力,能够适应当前需求并具有持续发展潜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这也是推动我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人才支撑的必由之路。

  本文原发表于《中国新闻周刊》

简介
陈志文,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多年重点从事教育改革与治理研究。
联系
手 机 扫 码 查 看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