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邮电大学副校长彭木根:“本研贯通”,分层分类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中国教育在线-亚博安卓

中国教育在线
热门服务
教育资讯

合作电话:186 1028 4700

合作邮箱:bianji@eol.cn

官方微博:@中国教育在线

官方微信id:eoleoleol

中国教育在线
北京邮电大学副校长彭木根:“本研贯通”,分层分类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2024-09-23 09:54:00
中国教育在线
作者:
中国教育在线公众号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为进一步推进教育强国建设与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提升高校教师教书育人能力和高校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打造高校教学改革的风向标,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联合中国教育在线推出《强国师说》系列访谈栏目。

  近日,北京邮电大学副校长彭木根接受了中国教育在线的采访,就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高校数字化转型等问题分享了学校的探索与实践。

  中国教育在线:近日,怀进鹏部长在中共中央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指出,要着眼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分类推进高校改革,建立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在拔尖人才的选拔和培养上,北京邮电大学有哪些实践和探索?

  彭木根:北京邮电大学始终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根据怀部长的最新指示,围绕“如何更好地进行工科人才自主培养”,深化教育模式改革,探索人才培养的“北邮模式”。作为以信息科技为特色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北邮一直以学生为中心,积极使用数字化技术,培养信息科技特色的拔尖创新人才,从而更好地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在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一流人才过程中,主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新工科思维。在新一代信息通信、人工智能、物联网、算力网络等技术和产业快速迭代的今天,要实现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急需培养一批具有问题意识、掌握科学思维方法的创新型人才。为此,北邮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注重面向国家需求和产业问题,厚基础宽口径,从实践和竞赛中筑牢知识体系结构,提升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的新工科思维,学校坚持基础理论和工程实践两手抓,除了仍然保持厚数理基础、关注学生思维能力和想象力、养成揭示事物发展规律的思维习惯培养外,特别强化了问题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在大学期间就养成勤于动手解决问题的习惯。

  第二,注重培养方案的通识课建设。为了应对技术快速迭代和多学科多领域交叉融合需求,在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设计方面,学校在学生入学的第一学期,就专门设置了导论课和基础通识课,包括信息通信导论、人工智能导论、计算机导论等专业通识课,还有工程伦理、科学素养、ict与艺术等相关的人文素养通识课,经由通识课多样化的熏陶,学生能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个体的潜质,逐步夯实差异化的精神气质,从而让学生不仅仅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还为培养兼具人文、艺术和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打下了坚实基础。

  第三,注重学生的数字化能力培养。当今社会,人工智能飞速发展,通过人工智能课程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很多在接受传统教育里学不到的知识与实践技能。为了更好的让学生享受到人工智能带来的教育教学模式的变化,学校持续加强专业、课程、教材、师资、实践等教育核心要素的数字化转型与体系化创新,以学生为中心,人工智能赋能教学变革、知识学习和管理服务的一体化,贯通式教育数字化生态逐步建立并不断完善,形成了以“码上”智能教学平台、“邮谱”大模型与知识图谱双驱的自适应学习平台和“邮大师”智能学伴为代表的数字教育基础平台。

  “码上”作为智能编程教学应用平台,使学生的学习不再受时空限制,为学生提供实时、智能、个性化、启发式的编程辅导服务,也为教师提供数据统计、学情分析等教学支持服务,还有力支撑了学校的有组织编程教学,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减轻教师工作负担,促进教育数字化转型。

  为解决个性化教学需求与大规模教育之间的矛盾,北邮打造了“邮谱”自适应学习平台,它借助大模型人机耦合快速构建知识图谱,梳理整合优势学科群的知识单元,有效实现了知识要点的“串珠成链”,直观展现了知识体系的内在联系,形成了跨课程知识获取动态网络。利用“邮谱”平台的知识追踪技术,可实现个性化学习路径推荐,利用数字人技术实现的ai助教给予学生及时反馈,利用智能评测和学情监测助力教师开展差异化教学。

  此外,我们也希望学生来到学校之后,不仅要学习专业知识,也有良好的生活与心理状态,所以打造了一个生活伴侣式智慧教育应用平台——“邮大师”,让学生们拥有一位时刻在线的“导师”,入学之后通过“邮大师”就可以知道怎么办理入学,怎么住宿,怎么参加军训,也为他们提供选课、保研、读博、留学、创业乃至情感等生活、学习全方位指导建议,我们希望有一个“无形的老师”一直帮助他、支持他。“邮大师”在三个层面建构老师、学生、ai共同参与的大学生活社交环境,首先是让“邮大师”随时随地为学生的生活和学业提供建议,其次是让“邮大师”拓宽同学间的社交圈层,最后是学校教师团队通过ai大模型了解学生在生活与学业中遇到的困惑,更精准高效地为学生提供帮助。

  第四,特别注重学生的“本研贯通”培养。我们培养的拔尖创新人才,未来不仅可以面向国际前沿做理论研究,也可以面向国家重大需求解决“卡脖子”问题,所以在本科和研究生的培养方案设计中,北邮进一步落实厚基础宽口径,精简理论专业选修课的学分,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参加双创和竞赛,提升自己的实践动手能力;或者提前进入实验室,在导师的指导下开展理论研究,提升学术研究能力。

  举例来说,有些学生立志成为一名优秀的工程师甚至晋升为大国巨匠,在本科阶段就鼓励他多参加叶培大创新创业学院的各种双创活动和竞赛,或者提前进实验室进行科研动手实践,本科优秀毕业后推荐他们加入卓越工程师学院,继续围绕国家重大工程需求,在校企协同培养的新型产学研实体平台上,提升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些学生希望未来面向国际学术前沿,开展基础理论研究,为此,学校专门设立了以院士领衔的专题班,提前在导师的指导下开展学术研究,提升理论科研素养,后续通过本硕博贯通培养提升科研人才培养成效。

  现阶段北邮培养的学生毕业之后工作的行业,不仅仅有传统的通信设备厂商和运营商,还有bat等互联网头部企业,银行信息化部门等,更有越来越多的学生愿意投身国防,为服务国家重大工程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通过分层分类培养,专注理论学术前沿的学生,毕业后越来越多选择到“985”、 “双一流”等大学从教当老师,或者到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国移动研究院等科研单位继续从事科学研究,还有部分学生毕业后到国外高校继续研究和教学。

  中国教育在线: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数字化、信息化的助力。您认为,教育数字化如何与学科专业融合发展?

  彭木根:人工智能时代,教育数字化是高等教育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式。我认为可以从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从课程体系建设方面,要让学生了解“何为人工智能”。

  北邮从大一开始就开设了人工智能通识课,让学生学习人工智能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希望学生能清楚认识人工智能的本质,初步应用人工智能工具和方法,了解人工智能对我们的工作、生活、学习和出行等产生的变化,以及对整个行业和社会发展产生可能的影响。人工智能通识课,不仅仅讲授原理和技术本身,还包括让学生知道如何应用人工智能,以及知晓人工智能对个人和社会的改变等,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人工智能带来的深层次教学方式变化、对知识学习和获取的新要求,进而激发学生学习和掌握人工智能的兴趣。

  第二,利用好人工智能赋能教学的实践基础平台。

  无论是工科理科,还是艺术、医农、文科等学科,当代大学生都要直面人工智能带来的变化。为了更好地发挥好人工智能赋能人才培养,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北邮从课程教学、专业建设、学科发展等角度,搭建了相应的人工智能赋能教学实践基础平台,这些平台是基础性和对外开放的,将引发教学模式的新变革。基于这些基础的、公共的、开放的人工智能教育平台,如何实现教育教学的高质量发展,需要相关的学科专业去探索、去实践,去二次开发和多次迭代。

  第三,深化数字教育赋能学生“五育并举”培养。

  高校应进一步深化数字教育,让学生在大学时期就开始体验人工智能对生活、学习、出行等全方位赋能引发的变化,同时为学生“五育并举”提供数字化氛围和平台环境。比如北邮推出了生活伴侣式的智慧教育“邮大师”,让学生感觉到人工智能跟我们生活、学习、工作密切相关,通过体验与实践,让学生自觉尝试把人工智能赋能各个行业的工作中来,这样数字化教育就能赋能千行百业,全面提升整个国家的数字化水平。

  第四,人工智能提升高校的育人、管理及治理能力。

  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可以分析目前教育教学有哪些漏洞、哪些不足,学生对课堂授课有什么意见或建议,这些信息对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课程设置,教育教学方法的改进等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无论从学生的培养,教师的发展,还是从学校的管理与治理来看,人工智能都会引发重要的变革,数字教育在路上,不走不行,且时不待我,需要扬鞭疾行。

  本栏目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联合中国教育在线策划、出品,转载请注明:转载自中国教育在线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亚博安卓的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亚博安卓的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
中国教育在线 2024-08-26 09:43:00
中国教育在线 2024-08-19 13:48:00
中国教育在线 2024-08-13 09:11:00
中国教育报 2024-09-11 15:40:0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