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人无止境 学术可养生——记老共产党员、教育家刘献君教授 —中国教育在线-亚博安卓

中国教育在线
热门服务
教育资讯

合作电话:186 1028 4700

合作邮箱:bianji@eol.cn

官方微博:@中国教育在线

官方微信id:eoleoleol

中国教育在线
育人无止境 学术可养生——记老共产党员、教育家刘献君教授
2024-03-06 14:57:00
中国教育在线
作者:
中国教育在线公众号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为“光荣在党50年”者颁发纪念章。华中科技大学党委将一枚金灿灿的“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授给了老共产党员、华中科技大学党委原副书记、全国著名教育家、时任文华学院校长刘献君教授。这位从事高等教育数十年,学术研究成果丰硕的教育家,手捧这枚精美的纪念章,仔细端详着,抚摸着,内心的情感泛起层层涟漪。

少年求学 饱尝甘苦

  刘献君出生在湖南宁乡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少年求学,酸甜苦辣,历历在目。五岁即入学,由于年龄小,较贪玩,刚上学时成绩平平。到了三年级,虽然各科成绩都已及格,但老师建议他留级一年。家人接受了老师的意见,因此,三年级读了两次。此后直至高中毕业,他的学习成绩都在班上前两名。高小离家单程12里,来回24里。早上约上几个小伙伴,迎着星光出门,赶着暮色回家。为了按时上学,其祖母前一天晚上就为他做好饭菜,十分辛苦。遇雨雪天气,就只得邀同村的几个小伙伴,在校旁农民家里借宿。从家里带上米、红薯,从山上捡来树枝,自己动手做饭。童年时期:缺吃少穿,饥寒难耐;笔墨纸张,十分珍贵;求学艰辛,铭刻在心!

  少年刘献君在上高小时,除了刻苦学习课程,已开始大量阅读课外书。一本一本如饥似渴地读,经常被书里的故事情节感动得泪流满面。有一天,电影队到学校放电影,五分钱一张票。他身无分文,一位姓王的老师给了他五分钱,于是他得以观看了人生中的第一场电影。电影内容已不知,但王老师的五分钱,一辈子忘不了。12岁时本可保送他上附近的一所初中,但他自己做出决定,通过参加考试,考上教学质量比较高、离家30多里远的宁乡三中。但家境窘迫,常常衣食无着。14岁便开始勤工助学,主要是帮助学校种菜和看菜园子,还干一些临活。中学六年,他得到了几位老师的资助。少则几元,多则十元,如果没有老师的资助,中学学业难以为继。在少年刘献君的心里,老师是智慧的化身,也是真善美的化身。

  后来刘献君常说,一位品德高尚、业务精湛的好老师,会影响人的一生。一次中学语文课,喻老师在课堂上说:刘献君同学能经常注意总结自己,因而进步快。在这之前,“总结”只是他一种无意识的自发行为,但在这之后,总结自己变成了一种自觉行为,直至一生。高一时,刘献君身体瘦弱,数学课汤老师担心他得肺结核,于是给他买好去县城的车票,准备好医疗费,安排他住在老师岳母家。第一次上县城,第一次做胸透检查。师恩难忘,铭刻在心。尽管少年的求学之路,缺吃少穿,异常艰辛,回家一趟要步行一百多里,但师恩滋润、知识涵养,刘献君形成了自己的品性和理想。在多方的帮助下,自己的勤奋努力中,1964年7月,刘献君考取了华中工学院,来到武汉,开启了大学的新生活。

投身教育 无怨无悔

  刘献君上大学才不到两年,就因品学兼优,1966年6月即加入中国共产党组织。然而刘献君的大学因受特殊年代的影响,正规上课只有两年,这两年的数理化课程的学习和严谨的实验训练,养成了刘献君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并根深蒂固。随后社会活动繁多,去过企业、农村、军营,劳动锻炼,专业实习,走南闯北,这也给他提供了许多了解社会、认知社会的经历。这期间,刘献君开阔了视野,见过毛主席,与湖北省省长张体学一起吃面条,还在工厂劳动,又和农民、士兵一起生活。开始思考的问题不仅是个人的前途命运,而是为着国家前途、社会发展和国民教育而担忧。在大学停课期间,有的人埋头学外语,也有人专心钻研某一领域的知识,一旦粉碎“四人帮”有了一定的条件以后,这些人很快就能站稳脚跟,适应社会的需要,成为各个领域的中坚力量。这点对于刘献君的启发很大。人要善于选择,而选择首先是要把握好方向,这一点对刘献君影响深远。

  1970年7月,刘献君作为优秀学子被华中工学院留校。担任教学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投身教育事业,而非从事机电专业的实际工作,也许并非刘献君的初衷,但高校的召唤,教书育人,刘献君则是义无反顾。辅导员、系临时党委副书记,华中工学院党委学生工作组组长、组织部副部长、青年工作部副部长(期间于1977年3月-1978年1月到襄樊市南漳县,任湖北省委农村社会主义教育农村工作队工作组组长)。十余年的磨砺,刘献君已成为一位高校党务工作者,思政工作者,优秀的大学老师。还曾被组织委派到湖北襄樊职业学院、中南政法学院担任党委部门领导工作。1987年5月回到华中理工大学担任党校副校长、德育教研室主任(首任)、人文学部党总支书记、党委宣传部部长。1991年6月获全国优秀党员教育工作者称号,受到中宣部表彰。1992年6月担任华中理工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文学院院长。1996年6月担任华中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1999年6月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曾被华中科技大学广大师生评为"2009年度我最喜爱的导师"。刘献君对教育事业的倾心和投入,到了痴迷的程度,几十年基本没有节假日和休息日,一年365天基本都在工作,甚至大年初一都在办公室里。刘献君投身教育事业数十年,践行党的教育方针,他无怨无悔。

教学科研 硕果累累

  刘献君是位努力工作,善于学习、勤于思考的人,在工作和学习中有感悟、有体会就要予以总结,对遇到的问题和课题就要研究,于是他开始写论文。1980年发表了第一篇论文,虽然很高兴,但还是认为写论文、作学术研究是一件“苦差事”。随着学习和工作的深入,逐步形成了“工作、完成、发表”的流程。并认识到:抓一件工作,把工作做好是一种功能;总结经验是第二种功能;在工作中开展研究,写出文章是第三种功能;结交朋友,向别人学习,充实和提高自己是第四种功能……20世纪80年代后期,刘献君结合工作通过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心理特征、大学生发展,大学德育的地位、作用,大学德育过程等进行了深入调查和研究,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观点和教育对策。在国内较早对大学德育过程、大学生社会化特征、大学生发展阶段性规律、社会偶然因素对人的影响规律、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等进行研究,首次提出了一些新的理论观点,对推动大学德育学的学科建设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学识研究不再是“苦差事”,而是有收获感,成就感。他学术研究成果一发不可收拾,每年都有几十篇。刘献君此后的学术研究与写作,进入一种比较轻松的状态,他感到学术研究已是一件愉快的事,可享受到其中的乐趣。1989年5月,他当选为湖北省思政课程研究会会长,为推动湖北思政课程的研究作出了较大贡献。

  1996年6月至2005年5月,刘献君担任华中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高等教育研究》主编,教科院院长。随着职务的提升和管理责任的扩大,刘献君开始比较系统地对大学办学理念,战略管理,学科建设,师资建设等进行研究,取得了一批研究成果。《学校德育与社会大系统》(《新华文摘》全文转载)、《论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教育研究》登载)、《没有的学科就没有的大学》(《求是》登载)、《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的走向》(《高等教育研究》登载)、《提高教育质量必须转变教育观念》(《中国高等教育》登载)、《论高等学校定位》(《新华文摘》全文转载)、《本科教学评估中的办学特色》(《高等教育研究》登载),1993年,刘献君出版了第一部专著《人生的关键瞬间》(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随后的日子里,过一段时间就可看到刘献君的专著:1996年《大学德育论》,2000年《大学之思与大学之治》,2008年《高校战略管理》,2009年《文化素质教育论》,2012年《大学之思与大学之治》,2012年《强国必先强教》,2013年《大学之思与大学之建》,2015年《大学之道-刘献君教育论丛》,2018年《个性化教育论》,2021年《院校研究论》等等。还主编和编撰了十几部著作和教材。这些科研成果达数百万字,这就不难想象,为什么刘献君几十年基本上没有节假日和休息日了。这些学术论述主要涉及四大部分:大学德育、文化素质教育、院校研究、个性化教育等四个方面。沿着“从偶然到必然,再到自由”的路径,研究实践相互推进,在研究中提出的理论观点、创建的实践模式,对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多年来。他曾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二等奖各一次,全国人文社科图书一等奖,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湖北省社科成果一等奖等,被评为全国高等教育研究有重要贡献学者,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

  刘献君作为博士生导师培养了100多位博士生,这些博士生的成长过程,导师的关注是细致入微的,指导论文一丝不苟的。有一位博士生的论文交到刘献君导师手中,当这位博士生接到导师刘献君的回信时惊呆了。“这封信长长的共有6页,都是手写的。看完导师的信,我顿时感到天旋地转!无比感慨,无比惊讶,为导师的严谨,导师的人品而折服。我至今连信封都保存完好!”经刘献君指导的博士生,有许多为党政机关的高级干部,数位高校的校级管理者,教授学者都颇有建树。他的一位博士生写到:“我的导师刘献君教授人品端方,格局高远,谦和儒雅,明理重义,进退有度,并且长期保持着一如既往的风姿英伟、仪容洁雅的形象,即使己年过古稀,他也不让自己有丝毫含糊和将就。每次见到风仪如昨,洞见宏远,一派大家风范的导师,作为学生,心头那份自豪和敬仰实在难以言表。”

  刘献君曾被邀请到500所高校和企事业单位作报告,开讲座。在高等教育和学术领域有较高的声誉,1998年聘为教育部第一届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秘书长;(2004年2月,聘为第二届副主任委员)。2002年被聘为教育部学科发展与专业设置委员会委员;2004年国务院办公厅聘为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规划制定专家;2004年聘为教育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专家委员会副主任;2005年聘为教育部全国教育干部专家委员会委员;2006年聘为第五届全国高等学校设置评议委员会专家;2008年当选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院校研究分会会长;2012年当选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第三届学术委员会副主任;2017年聘为山东省高等教育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另先后聘为哈尔滨工程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青岛大学、青岛科技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湖南农业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北华大学、湖北师范大学、重庆文理学院等数十所高校顾问教授、兼职教授。特别是2020年6月,入选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开放四十年四十人。

学术养生 青松本色

  人生苦短,盈缩有期。常人到了花甲之年,便会探讨养生延年之术,刘献君的感悟是:学术可养生,善心可延年。刘献君于2005年5月从华中科技大学主要领导岗位上退下来,但学术岗位职务及兼职依旧不少。2010年10月被聘为文华学院校长,他一方面要做管理工作,一方面要继续做学术研究。学术研究既有涉及华中科技大学的,更多的是研究文华学院乃至民办高校的建设与发展。特别是他提出个性化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主编《高等学校个性化教育初探》,独自撰写了专著《个性化教育论》,逐步创造了文华学院“三九”个性化教育模式,形成了文华学院办学特色。2013年文华学院个性化教育获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文华学院个性化教育研究两次得到“田家炳基金会”的支持。这时的刘献君已年过七旬,但他精力充沛,记忆力超强,思维活跃,学术论文的写作依然处在高产状态。大会小会的讲话稿,从不让别人代笔。为了给文华学院的新生上好第一节课,他每年都要精心构思一篇讲话稿。近几年先后推出《尊重》《责任》《境界》《志于学》《管理自己的学习》《学习首先要学会思维》《坚持》等一系列讲话,每篇文稿都会引发师生的强烈反响,多篇被“学习强国”“中国教育在线”“今日头条”等媒体转载。

  刘献君常感叹:“一个人要心善、心动、心平、心定。”这或许是他长期修来的秉性。2020年的那场突来的疫情,生死攸关,刘献君作为党员干部始终站在抗疫第一线,深情关心坚守岗位的同志,看望留守的外教,巡查校园,还从自己的口袋里拿出十万元捐赠给抗疫组织,展示了一位老共产党员的情怀。他还自己出钱看望生病的学生和在外求学的校友,文华学院校庆20周年,他也带头捐款一万元,仁心善意可见一斑。

  叶剑英元帅曾在诗篇八十抒怀中写道: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刘献君先生现已年近八旬了,依然精神矍铄,思维敏捷。先生把工作与研究,当作一种生活方式;把不断地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作为生活的追求;把育人成才体现社会价值,当作人生的乐趣。他不知疲倦地投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精神,常使他的博士研究生、身边工作人员,以及接触到他的广大师生深为敬佩。他还在带博士生,还在研究毕生投入的教育事业,面对教书育人的问题还在深沉地思考着……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刘献君先生回望从事教育事业走过的路,自己是在党的旗帜下成长起来的,投身教育事业是自己生命存在的价值,自己是党的教育事业的传承者、建设者、奋斗者。教育教学,科学研究是刘献君的使命担当,也仿佛是他存在的自然属性、天然禀赋。

  愿老共产党员、教育家刘献君教授,学术研究文思泉涌,佳作不断!

  愿刘献君先生桃李芬芳,精神矍铄,身体康健,永葆“青松本色”!

  (文华学院 王承新)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亚博安卓的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亚博安卓的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