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南省“最美拥军人物”发布仪式上,20名来自各行各业的工作者被授予“最美拥军人物”的称号。
长沙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王秋云就是其中之一,也是长沙市教育界的唯一。
2020年7月,在长沙市教育局的安排下,王秋云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附属中学(以下简称“科大附中”)校长。在他的带领下,科大附中仅用3年的时间,陆续化解了校舍改造升级、改善教师待遇、提升教学质量、稳固子弟生源等一系列历史遗留难题,成功扭转了持续多年的办学困境,更解决了军人的“后代教育”问题。
王秋云形容,那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但事实上,从参加工作起,王秋云对教育就抱有满腔的热情和初始的热爱。
因为热爱,他只要站上讲台就充满激情;因为热爱,他的治校理念总是从师生的角度出发;因为热爱,面对困难他从不畏缩;因为热爱,即便离开教学一线,他也总想着为学校发展服务,为师生成长赋能……
在众人看来,温润是教育的本态,但王秋云却认为,教育虽慢,但应不失热辣滚烫。
“我的身份和经历带来了信任,那就不能让他们失望”
在王秋云的记忆中,与教育结缘,是顺其自然的事情。
高中时,他就读于茶陵县第一中学,因为成绩优异,得到了保送师范院校的机会。“我的性格挺适合教师这份职业。”大学毕业后,王秋云顺理成章成为一名人民教师。
热爱教学,内心也渴望走近学生,王秋云带着这份原始的喜欢,深耕课堂,钻研教法。由于教学风格鲜明,王秋云得到了不少参加教学竞赛的机会,从片区第一名到茶陵县第一名再到株洲市第一名。2004年,刚满33岁的他,因为业务能力突出,被破格评为中小学高级教师,他从乡镇到了县城,甚至来到省会长沙任教。
2005年,王秋云通过招聘来到长沙市长郡中学,“从班主任,一路担任年级组长、教育处主任。”他的职责也从课堂教学转向教育管理。
平台的变化,让王秋云的教育生涯出现了新挑战。
当时,与长郡中学一路之隔的,有一所民办学校,就是始建于1989年的长沙市培粹实验中学(以下简称“培粹”)。
作为湖南省第一所公益性的民办完全中学,培粹的办学历程走到2015年时,已经举步维艰。“随着公办高中的扩容,培粹招到的学生,基本上是考不上高中,又不想读职校的孩子。而家长只有一个要求,那就是孩子不学坏,拿到毕业证就可以。”王秋云说。
2015年7月,受长沙市教育局的委托,长郡中学正式托管培粹,并将其更名为长沙市湘郡培粹实验中学(以下简称“湘郡培粹”),由王秋云担任新校长。
但囿于生源困局,很多人认为,即便王秋云来自名校,也无法短时间内扭转社会对学校的印象。
“没细想困难,只考虑应该怎么做。”王秋云做事的风格像极了老家茶陵的那只“铁犀牛”——踏实、坚韧,但同时又很倔强。也就是那时,王秋云定下了一个目标:3年后的高考,湘郡培粹至少要有40人考上重点本科;初中部也要获得老百姓的认可。
所有人都觉得,这是天方夜谭。且不说两所学校教学底蕴的差距,光是生源质量就存在明显差异。但王秋云仍然努力寻找契机,把“名校”因素融入湘郡培粹的办学实际中。
“王校长一来,就参照长郡中学的校服式样,更换了学生校服。”在教育处主任吴星看来,这虽是一个细微变化,却成效显著。“身穿这样的校服,学生心里也以自己是长郡学子为荣,自豪感和内驱力一下子就调动起来了。”
在此基础上,王秋云慢慢将长郡中学的管理制度引入学校。
“为了不让学生抽烟、嚼槟榔,每天放学后,学校的行政干部全体出动,在校外的小巷子里值守。学校还会请校医开讲座,展出健康知识展板,列举抽烟、嚼槟榔的坏处。”王秋云说,抓常规也需要“软硬兼施”,既有制度的约束,还有温柔的劝导,“女生喜欢在校门外买零食吃,我们就会要求女教师从身心发育的角度,提醒女生吃地摊食品的危害。”
“以前在学校寄宿,没人管,也从没想过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毕业生郝家兴表示,学校实行长郡管理制度后,强调自主管理和自我约束,他一改之前松散的学习态度,给自己制订学习计划,积极向老师请教,逐渐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除此之外,“名校效应”也是王秋云提升教师精气神的抓手。为了打造教师成长平台。他组织开展了“假期教师业务培训”“开学论坛”“集团备课”“长郡名师课堂观摩”“课题研究”“德育论坛”等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借助长郡教育集团资源,加入初中课程中心专业发展共同体,为教师成长提供多元途径。
2018年,王秋云担任校长之初定下的目标,见到了成效。
那一年的高考,湘郡培粹本科上线人数有150多人,其中53人考上重点本科,实现了井喷式增长。成绩公布的那一刻,学校会场上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随后几年,湘郡培粹的中考成绩也十分亮眼,成为众多家长和学生的首选目标学校。
王秋云的执着,彻底改变了学校原有的面貌,让湘郡培粹一跃成为市直中学里的佼佼者。只不过,胜利的果实还没有尝多久,他又接到了新任务,接管一所困难更大、矛盾更突出的军队子弟校——科大附中。
“办教育要精耕细作,办学校要抢抓机遇,一鼓作气”
2020年7月,现任科大附中校长、时任南雅中学校长助理的赵慧勇,在长沙市教育局的走廊上见到了王秋云。当时,两人同时接到通知,即将前往科大附中任职,搭班共事。
“在走廊上,我刚提出跟王校长互相加个微信,没想到他第一句话是:我们先讨论一下招生的工作吧。”赵慧勇说,王秋云的雷厉风行,既是他的做事风格,也间接反映出,这项任务的紧迫性。
2020年,长沙市释放“公民同招”的招生信号,公办、民办一律不许择校招生。当时,国防科大的子弟大多就读科大附小,其对口升学的学校就是科大附中。但彼时,科大附中师生意志消沉,办学条件简陋,就读的大多是外来务工者的子女,真正的子弟仅41人,且绝大部分在高中,初中子弟只有8人。“公民同招”就意味着,子弟生再也无法通过择校,进入拥有优质教育资源的民办学校就读。
子女教育,成了国防科大军人们最大的顾虑,中央军委对此十分重视。
在此背景下,湖南省委、长沙市委提出,委托长沙市教育局办好科大附中,解决军人的“三后(后路、后院、后代)”中的“后代”问题,让每一位奋战在国防科技一线的军人,没有后顾之忧。
这一责任就这样落在了王秋云的身上。
“这不是单纯地治校,还牵扯到部队背景和政治属性。”身边的亲朋好友劝他,军地协调的情况很复杂,不是普通校长能做好的,万一干不出成绩,自己的前程也毁了。
可是,开弓没有回头箭。王秋云做好了爬坡过坎、啃硬骨头的准备。
“要服务好军人的后代,首先要让他们的孩子留在这里上学。”王秋云说,当初他们到岗时,小升初招生工作已经结束。他赶紧跟国防科大联系,在一号院的营区召开家长会,希望能召回一些子弟学生。家长会上,他不仅自己上台宣讲、解答家长学生疑问,还请来时任长沙市教育局局长卢鸿鸣,为家长讲解优惠政策,当天就有73个子弟的家长报名要求回科大附中上学。
“不仅是招生,王校长在很多事上,都是身先士卒,他把对教师的要求,自己先做在了前面。”赵慧勇讲述了一个故事,2020年开学第一天,学校食堂因设施老化,无法开餐。新学期第一天就遭遇麻烦,王秋云急得满头大汗,不停地上、下楼找人处理协调问题。终于,食堂按时开餐了,就在所有人都松了口气时,王秋云还是不放心,自己跑到教学楼,一层一层地喊学生去吃饭。
日常工作也是。每天,他早上5点50分起床,6点40分必到学校。进寝室、督促学生起床,到操场、带领学生跑操,站门口、迎接师生进校,巡教室、查看学生早读。到了晚上,他也要等到所有工作结束后,才离开学校。
带着这样的实干精神,王秋云决定趁热打铁,一鼓作气解决科大附中的历史遗留问题。
“第一,要解决办学条件问题,当时学校的设施设备还停留在20世纪80年代。第二,要解决教师待遇的问题,有编制的老师待遇低于长沙市标准,51.3%临聘教师的工资要靠学校自筹。第三,要解决教师职称问题,与地方晋级打通。”事实上,这一桩桩一件件,都不是王秋云一个人能解决的。但是王秋云擅于抓住机遇,他力促国防科技大学和长沙市教育局签订《双拥共建框架协议》的落地实施,向国防科大争取资金,解决上述问题。
“过去十年,国防科大投入不到1000万,而这三年,已经投资了一个亿。”在王秋云的推动下,科大附中改造了道路,新修了操场、运动场和地下停车场,添置了先进设备,教学设备从最简单的一体机,直接升格为平板教学。
“2021年3月,中央军委福利局主要领导带队来考察,王校长在会上强烈呼吁,要求老师的职称要跟地方同步。”副校长肖谦益解释说,由于科大附中教师属于军队职工编制,晋级标准滞后于地方政策,导致科大附中教师的职称工资远远落后于地方教师。而那次呼吁,促使了军地职称评定通道的疏通。另外,王秋云还为临聘教师争取利益,他们的工资也由国防科大托底,实现了同工同酬。
“3年的时间,学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尽管内部还存在一些矛盾,但老师们一致认为,是王秋云稳住了阵脚,让大家看到了希望。
“为军人做点事,是每个中国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截至2023年9月,学校的子弟生从3年前的41人增加到现在的571人,初中部95%的子弟都留在了科大附中。”稳定的生源并不代表优质的教育,做了30多年的教育,王秋云自有一套人才培养理念,但如何培养这群“军娃”,是他需要着重思考的。
“去了科大附中后,见到了很多军人。他们有的常年出差,工作在祖国的边陲。有的深耕科技前沿,必须隐姓埋名,即便为国家做了巨大贡献,也不能被宣传和报道。”被军人优秀事迹和牺牲精神深深震撼的王秋云,决定要在办学理念和教学质量上,打造与国防科大相匹配的科大附中。
“王校长来到科大附中的第一次行政(扩大)会议,是在国防科大校史馆开的。”尽管这间校史馆去过很多次,但肖谦益对那次会议仍记忆犹新,“馆厅很大,我们十几个人站成一排,听专人讲解馆内的军事设备。老师们也受到了感召,感叹祖国的强大。”
那是一次动员,也是一次洗礼。“在科大附中的校园里,我们就是要学习发扬军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精神。”王秋云还提出口号“辉煌,我们共同创造”以提振教师士气,突出他们身上的使命。
要摆脱“温水煮青蛙”的日子,是有些畏难,但老师们更多地是感到兴奋。就拿信息化教学来说,以前科大附中的老师在外听课,十分羡慕这些先进技术。学校在引进平板教学后,老师们积极参加各种培训,学习如何以开展信息化教学和打造智慧课堂来提升教学质量。
“以前学校太封闭了,其实只要打开一扇窗,老师们都是积极追求进步的。”针对提高老师的教学水平,王秋云把政策运用到了极致。签订《双拥共建框架协议》后,他邀请长沙市教科院专家、长郡和雅礼教育集团的名师来校授课,组织校内骨干教师、优秀班主任开展经验分享和集体课例研究,实施“青蓝工程”师徒结对帮扶活动,开展青年教师讲题比赛、说课大赛,为青年教师搭建了成长的舞台。
在王秋云的争取下,科大附中成为长沙市教科院唯一一所基地校。一些市级大型教研活动、名师工作室的活动,中、高考的分析,都有专家来校听课指导,甚至学校老师还承担了市教科院的活动或课题,能力得到了锻炼。
在学生培养方面,王秋云提出了明确的育人目标:“军娃”有“军味”,要在科大附中打造浓浓的“军文化”和“科技文化”,让“党旗红、国防绿、凤凰金”在校园里熠熠生辉。
就读于八年级的学生李牧远表示,“走进军营”是他最喜欢的活动。“七年级的新生军训,就是在部队开展的。军营里纪律严明,行为举止要规范,在这种氛围中,我对未来的生活和学习也更加有规划。”
李牧远从小就喜欢物理和计算机,科大附中恰好给他打开了新世界大门,可以近距离与高科技面对面。“平时,我们只能在图片或视频里看到无人机和无人车,但学校居然把实物放在我们面前,还让我们亲手操控,太酷了。”
“国防科大就是一个巨大且高端的资源库,我们理应要充分挖掘。”在王秋云的努力下,校园里的“军文化”“科技文化”氛围越来越浓,学生不仅参观了国防科大校史馆、军旅文化展示厅、前沿科技成果展示厅,还与英雄航天员景海鹏畅谈航天科技梦……这些,不仅磨炼了学生的意志,也增强了他们的报国情怀,激发了他们刻苦学习的动力。
3年的时间,科大附中的学生先后获得第十五届宋庆龄奖学金、湖南省第十四届运动会游泳全能金牌、长沙市优秀青年科技创新人才等荣誉,学校也获评全国国防教育示范学校。
“王校长给我们每个科大人‘送’了一套学位房。”尽管这是一句玩笑话,但事实上,如今的科大附中焕然一新,在国防科大的民生实事网络满意率调查中,军人们对教育的满意度,从之前倒数第一跃至顺数第一。
随着科大附中迈入高品质发展轨道,2023年9月,王秋云履任新职,担任长沙市教科院党委书记。离开的那一天,在长沙市教育局的见证下,他从国防科大校长黎湘的手中,接过“为附属中学双拥共建作出突出贡献个人”的奖杯和奖状,接受了科大附中“终身荣誉校长”的聘书。
王秋云说,他教育生涯的前段,披荆斩棘,之后虽然离开教育一线,但也不妨碍他为教育跋山涉水,“因为,教育永远需要热辣滚烫”。(校对:赵经天)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亚博安卓的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亚博安卓的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