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马再加鞭,攻坚再加速。连日来,同济大学一批来自医学、生命科学、化学、物理、环境、材料等学科领域的重要创新成果接连发表于国际著名学术期刊,部分被选为封面论文,受到国际学界关注。
发现心脏γ-氨基丁酸能系统
医学院、附属东方医院心脏病全国重点实验室陈义汉院士团队在心脏中发现了γ-氨基丁酸(gaba)能系统,该系统控制电信号从心房向心室的传导,促成心房和心室的有序收缩,维持正常的心脏搏动和有效的血液循环。针对该系统的干预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治疗房室传导阻滞。该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细胞研究》(cell research)。
研发首个临床有效kras g12d特异性抑制剂
医学院、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任胜祥、周彩存团队研发了首个临床有效kras g12d特异性抑制剂——hrs-4642,通过体内外联合给药实验明确了其与蛋白酶体抑制剂联合的治疗新策略。研究团队还通过流式细胞术、免疫组化等发现了hrs-4642单药或联合治疗效用,为kras g12d肿瘤靶免联合提供了理论基础。该研究成果发表于《癌细胞》(cancer cell)。
发现干细胞随年龄衰减机理
全球老龄化不断加剧,如何延缓衰老、促进健康衰老,需要对衰老这一生理过程进行更深入的探索。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秦昭、郑加麟、相俊团队研究发现一个非经典的notch配体dos-3介导psg细胞中的daf-16/foxo活性以拮抗线虫生殖干细胞随年龄的衰减,研究对于解析生殖衰老和干细胞衰老的机制具有广泛意义。该研究成果发表于《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
革新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外科治疗策略
肺癌是全球发病和死亡人数最多的恶性肿瘤,其中非小细胞肺癌占比约85%。医学院、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胸外科姜格宁、张鹏团队联合市内六家医疗单位共同开展了一项名为lungmate 003的多中心、双臂、开放、ⅱ期临床研究,旨在探究新辅助卡瑞利珠单抗联合化疗或阿帕替尼治疗初始不可切除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该研究成果发表于《信号转导与靶向治疗》(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
首次提出结核杆菌适应性免疫新概念机制
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引起的结核病(tuberculosis, tb)仍然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传染性疾病之一。医学院戈宝学、杨华团队合作研究发现了结核杆菌逃避cd8 t细胞免疫清除新机制,针对结核分枝杆菌关键代谢通路开发抗结核药物和疫苗提供了新的见解和潜在靶点。该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自然·微生物学》(nature microbiology)。
发现abpa精准治疗的潜在靶点
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病(allergic bronchopulmonary aspergillosis,简称abpa)常存在于支气管哮喘及支气管扩张症患者中。医学院、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徐金富团队经对abpa患者多年的跟踪随访和探索,发现一群外周辅助性t细胞在abpa的发生和加重中起关键作用,该群细胞可能成为abpa未来精准治疗的靶点。该研究成果发表于《欧洲呼吸杂志》(european respiratory journal),并被同期配发述评。
提出肿瘤代谢重激活治疗新策略
不受控的快速增殖是癌细胞区别于正常细胞的关键特征。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陈杨创新性地提出了基于营养素纳米化技术的肿瘤代谢重激活新策略,并以黑色素瘤为例揭示通过纳米营养素激活癌细胞被抑制的代谢通路,同样展现出令人振奋的抗癌效果,有助于临床的联合治疗,从而为肿瘤治疗提供全新范式。该研究成果发表于《自然·纳米技术》(nature nanotechnology)。
有望为发现恶性肿瘤治疗新靶点提供重要线索
当拓扑相关结构域重构介导的染色质环处于紊乱状态时,易导致基因表达异常,甚至促使肿瘤发生。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张赫团队首次建立了一种名为inter3d的新方法,揭示基因转录调控新模式,有望为从染色质三维构象重塑角度发现恶性肿瘤治疗新靶点提供重要线索。该研究成果发表于《基因组蛋白质组与生物信息学报》(genomics proteomics bioinformatics)。
提出超卤素取代创制深紫外非线性光学晶体新方法
化学科学与工程学院张弛研究团队以卤代氧化物为研究对象,提出了一种超卤素取代设计方法,研制了首例含有[bo2]基元的深紫外透过的氧化物晶体材料k9[b4o5(oh)4]3(co3)(bo2)·7h2o (kbcob),探讨并阐明了多种π共轭阴离子基元对晶体材料光学带隙、倍频效应以及双折射率的影响规律。相关成果发表于《德国应用化学》(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并被遴选为封面文章。
实现了光子晶体“圣杯”结构自组装构筑
单金刚石(sd)曲面结构具有卓越的光学特性,在诸如光子晶体、光捕获应用等领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化学科学与工程学院韩璐团队通过在自组装过程中引入动力学和热力学的双重协同调控作用,实现了一步法对这种热力学亚稳态sd结构的高效制备。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美国科学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pnas)。
设计新型材料实现锂离子电池超快充
二维材料的插层结构设计对发展快速充电锂离子电池具有重要意义。化学科学与工程学院杨金虎与张弛团队设计了一种单层碳插层在二硫化钼范德华层间的异质结构材料,作为负极材料在锂离子电池储能过程中具有独特的“原子层限域拓扑反应”和可逆重构的特性,并展现出了超快充性能。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美国化学会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实现高选择性光催化co2还原制备c2产物
模仿自然界中的光合作用,利用人工合成的光催化剂将co2光还原到高附加值的c2 化学品,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化学科学与工程学院费泓涵课题组通过配位组装策略,将具有氧化还原活性的3d过渡金属(co2 /ni2 )插层至准二维层状配位型有机碘化铅的相邻层间,实现高选择性光催化co2得到c2产物。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先进材料》(advanced materials)。
实现手性α-cf3炔烃的高效构建
手性α-cf3炔烃化是一类非常重要的合成,在化学合成、药物开发等领域有着独特而显著的作用。化学科学与工程学院徐涛课题组利用卤原子转移策略实现手性α-cf3炔烃高效构建的新方法,进一步证明了光镍双催化不对称还原偶联体系的优势,为后续实现醇的不对称去氧偶联反应奠定基础。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德国应用化学》(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实现对金离子的选择性检测和高效提取
金作为最重要的金属之一,在电子、航空航天和化学催化等重要领域都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化学科学与工程学院闫冰团队合成了一例亚胺键连接的吖啶基共价有机框架(cof)材料,该材料能够作为新型探针实现对金离子的选择性荧光传感、比色传感和高效的提取。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德国应用化学》(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开发出原创c4-对称轴手性β-芳基卟啉
仿酶催化是不对称催化的热点之一。化学科学与工程学院郑生财与赵晓明研究团队发展了一种新型β-芳基轴手性卟啉的合成策略,该策略反应条件温和、产物构型单一、收率较高,实现了实验室克级合成,在辅助更多的金属不对称催化反应中有着巨大潜力。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德国应用化学》(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实现智能离子传输/渗透能发电
渗透能作为一种“蓝色能源”,即利用淡水和含盐水之间的离子浓度差异来获取能量,被认为是解决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的潜在方案。化学科学与工程学院刘明贤课题组提出了一种基于缺陷工程调控表面电荷策略,通过界面超组装智能调控离子传输,实现了渗透能发电。近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德国应用化学》(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实现过氧化氢高选择性光合作用
光催化氧化还原反应(orr)合成过氧化氢(h2o2)被认为是一种绿色、可持续、低成本的生产路线。然而,光催化剂表面通常处于质子缺乏的微环境,导致orr生产h2o2选择性较差。化学科学与工程学院徐晓翔课题组提出了通过质子化策略,利用表面富质子微环境实现了h2o2高选择性生产。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德国应用化学》(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提出高活性硼宾设计及稳定新策略
硼宾(:b–r),通常只能存在于气相或低温惰性基质等极端条件下,建立在b–m共价单键基础上的金属化硼宾化合物被长期忽略。化学科学与工程学院王雪峰和邢小鹏团队提出金属化硼宾概念,并利用b易于形成多中心键的性质,开创性地设计了硼宾的多中心共价键稳定策略。相关成果在线发表于国际知名期刊《德国应用化学》(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实现精确定位单原子催化析氢
碱性电催化分解水是工业上大规模生产高纯度氢最高效、最环保的方法之一,其中高效经济的电催化剂一直是工业上追求的关键目标。化学科学与工程学院温鸣团队利用双离子刻蚀结合原位相变技术,实现了精准定位单原子催化促进析氢反应,揭示了单原子的精确定位对设计高效催化剂的重要性,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先进功能材料》(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发展高效电解水制氢方法
氢能有望成为化石燃料的理想替代品,但是阳极处缓慢的析氧反应极大地抑制了电解水制氢的效率。化学科学与工程学院赵国华团队发展了一种促进n-h/c-h键断裂以实现高效电解水制氢的方法,实现了电氧化胺到腈的完全转化并达到99%以上的选择性,达到资源和能源的双重利用。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先进能源材料》(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
揭示了网络维度与网络传播的隐含关系
网络传播是研究多种传播过程的有效理论,准确的网络传播模型有利于决策者扩大有益传播或遏制有害传播的范围。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jack murdoch moore研究揭示了网络维度与网络传播之间的隐含关系,并提出了一种网络维度传播新模型,可以更准确地预测复杂网络上的传播过程。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物理评论快报》(physical review letters)。
在ai物质设计与药物筛选交叉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任捷团队开发了一种协同机器学习方法,结合量子物理材料计算和动物生化湿实验,加速发现能够作为慢性疾病潜在口服药物的纳米多孔无机晶体。该方法展示了在药物研发领域的巨大潜力,不仅能够加速新药发现,还能提高药物安全性和有效性,有望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该研究成果发表于《先进材料》(advanced materials)。
在光学拓扑节线半金属的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随着拓扑能带理论的发展,存在带隙的拓扑绝缘体相引起了广泛关注,推动了关于无带隙的拓扑半金属相的新一轮探索。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陈鸿课题组提出含双曲超构材料的一维光子晶体可以提供一个灵活的多功能平台以实现weyl节线半金属(wnls)的动力学演化和拓扑性调控。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
发现缺陷助力电化学高效脱氯新进展
可持续清洁能源、水资源短缺和工业废水处理需求促使了氯离子储存分离技术的研究。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马杰团队通过掺杂一步实现高位点反应活性及高速离子扩散通道的建立,揭示了过渡金属磷硫化物在电化学捕氯中强大的应用前景,也为脱氯阳极的设计提供普适性的策略和方法。该研究成果发表于《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
发现燃料电池非铂催化剂新突破
燃料电池是氢能的重要应用场景。目前,高性能的燃料电池主要采用高载量的铂族金属作为催化剂,导致成本相对较高,从而限制了其大规模应用。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马吉伟团队提出了一种全新的亚博安卓的解决方案,通过优化富锂锰基氧化物的电子结构和性能,来替代资源稀缺且昂贵的铂族催化剂。该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自然·催化》(nature catalysis)。
制备具有多肽-多酚壳层的近红外光响应性纳米颗粒
如何有效抑制大脑中β-淀粉样蛋白(amyloid-β protein,aβ)的聚集并解离已经聚集的aβ斑块,是阿尔茨海默病治疗领域的关键科学问题。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杜建忠/范震课题组设计并制备了一种具有多肽-多酚壳层的近红外光响应性纳米颗粒,能够有效促进和加速aβ纤维的解离。该研究成果发表于《先进功能材料》(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为开发高可拉伸半导体气凝胶薄膜提供策略
气凝胶薄膜在生物传感和柔性电子器件领域具有良好应用前景。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祖国庆课题组采用单轴和双轴预拉伸策略,结合交联和模板法,构筑了折叠和内凹多孔结构高可拉伸半导体聚合物气凝胶薄膜及其电化学晶体管,为开发高可拉伸半导体气凝胶薄膜及其柔性电子器件提供了一种通用策略。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先进功能材料》(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实现无损高效的接触预锂化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王超团队基于储能型磷酸铁锂石墨电池体系,使用自制超薄锂镁铝合金实现无损高效的接触预锂化,并提出了能够不断补充电池循环过程中锂损失的持续补锂设计原则。基于此方法,1000圈后电池容量提升了32.4%,电池预期循环寿命能延长至对照组的3倍。研究成果发表于《先进能源材料》(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
设计实现复合材料智能感知与电磁隐身一体化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邱军团队设计了一种类珊瑚状多尺度复合材料,通过仿生结构设计实现智能感知和隐身功能的兼容。当复合材料受到不同应变刺激时,内部的导电网络结构会发生相应变化产生不同的电信号,赋予其智能感知功能。智能感知、太赫兹隐身、红外隐身三种功能在一种复合材料上实现了兼容。该研究在线发表于《德国应用化学》(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实现高稳定锌离子电池
水系锌离子电池是有前途的下一代储能设备,但存在析氢反应(her)和锌负极表面复杂的副反应等问题。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新能源材料化工团队(潘争辉、杨晓伟)通过在ti3c2tx(mxene)基底上锚定离子液体阳离子(bmim )构建了自组装的单分子层(sam),以实现无her的稳定锌负极。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德国应用化学》(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实现高效电催化还原硝酸盐制氨
氨是重要的氮肥来源,也是清洁燃料。电催化硝酸盐还原制氨被认为是最有望替代哈伯法的绿色制氨技术,设计高活性和高选择性的催化剂是实现高效电催化硝酸盐制氨的关键。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程洪飞课题组合成了具备核壳异质结构的ni/ni(oh)2催化剂,实现了安培级电流密度的制氨。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德国应用化学》(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亚博安卓的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亚博安卓的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