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明确提出坚持立德树人,以党政、学校、师生和社会为主体,切实破除“五唯”顽瘴痼疾,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以政策集成、破立结合、多方协同为重要方法,致力于构建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教育评价体系。202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世界水平的教育评价体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教育评价改革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总体方案》印发以来,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到学校、社会,全面展开了教育评价改革行动。仅在中央层面就出台了各类教育评价改革文件三四十份,各地和各校制定的教育评价改革行动方案数量更多,内容更具体深入,形成了浩大的教育评价改革声势。如何评估教育评价改革成果,哪些经验值得总结推广,还有哪些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今后如何将教育评价改革引向深入?本文就高等教育评价改革,谈谈自己的认识和思考。
准确把握高等教育评价改革成效
高等教育评价改革是整个教育评价改革的重点、难点、示范点和引领点。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破除“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五唯”顽瘴痼疾,多表现在高等教育领域。这说明高等教育评价改革责任重大、任务艰巨。新时代,高教系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评价改革指示精神和《总体方案》目标要求,凝心聚力、深入推进,取得了明显成效。
1.明确了科学合理的高等教育评价观
高等教育评价观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对高等教育评价的理性认识,主要是如何看待和评价高等教育目的、价值、发展和质量等问题,这几个方面的观念是内在联系的整体。长期以来,受各种因素影响,形成了重数量轻质量、重结果轻过程、重硬件轻软件、重外延轻内涵、重单一轻多元、重专业轻素质的高等教育评价观。“五唯”就是不科学不合理评价观的典型表现。比如,在评价高等教育发展问题上,人们习惯于把发展与数量画等号,片面追求数量多、规模大、学科全,向综合性看齐,导致办学大而不强、多而不特、全而不精。再如,评价高等教育质量,社会和高校过于看重大学排名,而排名又集中在论文、专利、学术称号、学位点数等科研方面,对人才培养、教育教学、文化建设等软指标和长远指标重视不够,导致高校跟着大学排行榜转,办学急功近利。这种传统单一的评价发展和质量的观念,越来越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越来越不适应大众化和普及化时代高等教育的需要。当代,精英化时期形成的评价观念已陈旧过时,世界各国高等教育都在朝多样性、应用性以至技术职业性方向转变。例如,美国的本科教育正在走向实用化和技能化,考虑就业和市场需要;欧洲高等教育体系中应用科技大学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发展很快。
通过评价改革,我国高等教育日益突破传统观念束缚,逐渐确立了科学合理的评价观。例如,突破了以往把政府或行政部门作为单一评价主体的看法,明确了政府是评价主导,高校是评价主体,师生与社会作为利益相关方参与监督和评价;改变了片面追求规模和数量的评价观,强调分类评价、内涵评价和特色评价;在学科评价、学术评价、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上,人们认识到唯论文数量、唯影响因子、唯刊物级别、唯帽子人才、唯考试分数等外在评价的弊端危害,认识到“五唯”评价存在功利化、短期化、简单化和行政化导向,更加重视全面评价、过程评价、综合评价、内部评价和贡献度评价。
2.破“五唯”取得阶段性成果
确立科学合理的评价观,本身即是破“五唯”的主要成果。《总体方案》提出了“十不准一禁止”,得到各地、各高校的积极响应和贯彻落实。科技部、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国社科院、中国科协、自然科学基金委等部门连续印发文件,对院士等人才称号、优秀科技成果奖励、sci论文评价与使用、研究生招生与导师指导、本科教学评估、学科评估排名、学生论文抽检、双一流绩效评价等,逐一做出方向明确的规定,为破“五唯”提供了系统化、规范化和可操作性的指导。各地和各高校也涌现了许多好的经验和做法。例如,高校学科评估体系中,取消了帽子人才指标,不再单纯以论文数量和刊物等级作为评价依据,着重考察评价学科对人才培养的支持情况,评价代表作,重视学术原创性、学术的社会贡献等。许多高校改革教师评价,在教师职称晋升、绩效考核、年度考核、任期考核、评优评奖中,重点评价教师师德师风、育人效果、教学创新。在教学、科研、知识转化中,对单方面贡献特别突出的,可以破格提升。实施教师分类评价,将教师分为教学型、科研型、教学科研结合型、成果转化推广型,根据不同类型、不同岗位、不同工种,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和评价办法,使教师各安其位、人尽其才、各显其长。通过改革,“五唯”评价得到明显克服,多维评价理念得到确立,多样化评价标准得以实施。
3.立德树人引领评价体系逐步完善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质量问题成为政府、高校和社会普遍关注的核心问题,这促进了质量问责、质量评价和质量认证的发展,也推动了质量保障体系和评价制度的建立。此期,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评价与质量保障也得到快速发展,初步形成了质量体系。然而,该体系还不完善,存在很多问题,集中表现就是评价导向有所偏颇、评价主体过于单一、评价标准过于刚性、评价方法技术过于简单,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的高校和师生。尤其严重的是,高校淡化、弱化和虚化立德树人和全面发展教育。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直面问题,明确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标准、以师德师风为第一标准,通过评价改革,科学指导高等学校办学方向,回归立德树人本位。在新的高等教育评价体系和标准中,无论是高校学科排名、本科教学评估,还是教学督导、专业认证,都突出了立德树人,将立德树人贯穿评价始终。
评价体系突出内涵发展和以人为本,克服了以往评价中重量轻质、重外轻内、重硬轻软、重实轻虚现象,更加注重学风、校风、教风评价,更加强调发展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增值性评价、综合性评价和自我评价。这些评价方式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原有评价体系、评价制度和评价模式,为探索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教育评价体系作出了贡献。
4.高等教育评价技术不断完善
以往高等教育评价的方法和技术简单落后,基本依靠现场人工考察加专家经验判断,评价成本高效率低,科学性、规范性和准确性差。场面上轰轰烈烈、兴师动众,评价实效却难以保证。面对信息技术快速发展,高等教育评价中越来越多地利用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手段辅助评价工作。教育评价组织者开发了专家不入校的在线评价。其基于事实 数据的质量常态监测,建立质量评价数据库,制定学生评价档案袋、教师教学科研数据包等,开展师生教与学体验调查、满意度调查,用人部门满意度调查等,通过大数据建立不同地区、不同类型高校及其师生个体发展基准模型、均值模型和卓越模型,为高校和广大师生提供周全的质量信息服务,显著提高了评价的精准性和有效性。
高等教育评价改革的主要经验
1.坚持党对高等教育评价的全面领导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党的领导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方向,也决定着高等教育评价改革的根本目标。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新时代高等教育评价改革持续向前推进并取得成效,建成中国特色世界水平高等教育评价体系的思想保证、制度保证和组织保证。新时代,党中央高瞻远瞩、总揽全局,科学分析和准确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面研判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新挑战,全面研判当前高等教育评价存在的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顶层擘画教育评价改革目标和任务。《总体方案》适时印发,指导包括高等教育在内的整个教育评价改革。各级党组织以及高校广大党员师生员工率先垂范,坚定不移地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尤其是关于教育评价改革的重要指示,切实树立和宣传科学的教育评价观、教育发展观、人才成长观和选人用人观,致力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党委自觉将推进高等教育评价改革作为本校一号工程,纳入最重要的党委和行政议事日程,严格执行《总体方案》,结合本单位实际,提出具体改革举措,明确责任清单、任务清单和负面清单,抓落实、抓整改、抓检查、抓督促。“五唯”痼疾和不良风气得到有效控制,以往片面强调的sci论文、影响因子、人才帽子、学校出身等不再作为宣传和炫耀的资本,人才称号逐渐回归学术本身价值。可以说,没有党的思想引领、党组织的强有力领导,就不可能有高等教育评价改革今天的业绩。
2.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标准
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评价改革的根本指向,是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高等教育评价体系的根本遵循。坚持党对高等教育评价的领导,在具体目标上,就是必须坚持立德树人这一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没有立德树人根本要求,教育评价就会迷失方向,党的教育方针得不到真正贯彻,也就谈不上打造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谈不上提升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
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评价改革的生命线、主线和红线,《总体方案》始终抓住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有力促进了教育评价理念和实践的重要转变。新时代高等教育评价改革已成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最重要和最有效的机制。把立德树人置于教育评价改革首位,贯穿和渗透于教育评价各主体、各环节和各要素,融入思想培育、知识传授和社会实践教育全过程,形成了全员、全程、全方位“三全育人”新格局。在构建高质量现代化高等教育评价体系实践中,在“立德”问题上,必须始终牢牢坚持和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始终牢牢坚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加强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必须牢牢加强和巩固全人类共同价值教育;在“育人”问题上,必须始终坚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热爱国家、热爱中华民族的中国人;必须始终坚持培养热爱全人类、为世界和平与永续发展贡献力量的人。
3.坚持推进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本目标
任何教育管理,都离不开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检查、评价等内容和过程。教育评价是教育管理的有机部分。教育评价不仅是教育管理的内在构成,还影响以致决定着其他管理活动与过程的有效性。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实现高等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已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然而,近年来的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进展相对缓慢,问题根源在于以“五唯”为核心的僵化的评价观念、目标和机制阻碍。因此,改革高等教育评价是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推进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迫切需要,尤其是在加快推进高等教育强国建设与“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探索高等教育评价改革的路径与方法,更成为教育治理关注的重大课题。教育评价改革事关教育发展方向,事关教育强国建设成败。《总体方案》将改革教育评价与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建立现代化的教育治理体系基本目标通盘考虑和统筹谋划。一是改革长期以来政府既作为评价政策制定者又作为实施者的单一主体问题,重视高校、社会、媒体及学生等多方利益相关者的参与,不仅确保平衡多主体的价值和利益诉求,也提升多主体共治的意识和能力,这是实现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基础。二是加强分类评价,以分类评价推进高等教育分类发展,构建多样化合理化的高等教育体系结构布局。三是注重信息数据在高等教育评价中的广泛运用,实现信息公开化,广泛接受社会监督。四是整顿和规范高等教育评价市场,促进高等教育评价正规化和法治化。
4.坚持齐抓共管和协同推进的改革方式
教育评价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党政部门、学校、学生、家长以及社会各主体,大、中、小、幼全学段,普通教育、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诸形态,德智体美劳五育内容,人员、资源、运行、管理等各要素。不同主体或利益方在教育评价改革中各有自己的立场、观点和价值诉求,不同学段、教育形态以及教育内容的评价改革各有侧重,其间矛盾交织,冲突掣肘,如果仅靠单个主体实施,或者只从个别环节和领域切入,评价改革就会遇到阻力,很难奏效。因此,必须整体发力、上下衔接、左右配套、相互呼应,进一步增加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寻求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以期取得改革政策效益的最大化。事实上,《总体方案》的“总体”,本身即充分考虑和体现了教育评价改革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协同性。而方案直接由中共中央、国务院顶格发布,就在于有效发挥中央统筹全局和协调各方的作用。当前,推进教育评价改革的主要力量,并非只有教育部或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发改、财政、组织、宣传、编制、人社、科技、文化等,凡涉及教育工作的行政部门及社会群体都加入其中,说明教育评价改革是整个国家和整个社会的大事。《总体方案》印发以来,先后出台的数十个具体执行性文件,多是由上述各部门联合发布的。没有各部门间的协同配合,就难以打赢高等教育评价改革攻坚战。
不断走好高等教育评价改革之路
教育评价事关教育事业发展方向。高等教育评价改革肩负构建中国特色世界水平教育评价体系、打造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历史重任和时代使命。近年来,在党中央正确领导下,高等教育评价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改革实践中仍然存在着各种阻力、各种问题和各种矛盾,对改革成果不能过于乐观和估计过高。在一些地方、部门、单位和领域,“五唯”评价仍有市场,简单化、单一化、功利化评价倾向依旧存在。其“顽瘴痼疾”远非短期能够克服和破除的,必须树立久久为功打硬仗的思想准备和行动准备。
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改革面临新的形势和任务,党中央适时提出了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等宏伟目标。高等教育评价改革面对新形势的挑战和新目标的要求,需要着眼未来、长远谋划。
1.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和建设高等教育强国需要,着力构建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强国评价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形态上以人工智能和数字经济为表征,本质上是知识创新型经济。发展新质生产力,必然要求高等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因此,需要构建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高等教育强国评价体系。高等教育强国之“强”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本体论层面上的高等教育系统自身强,二是功能价值论层面上的高等教育系统适应和促进国家发展需要之强。两方面之强相互支撑互为条件。据此,高等教育强国评价体系,必然包括高等教育自身发展水平以及适应和引领国家创新能力两个方面。判断高等教育系统本身是否强大,不是孤立和封闭地自说自话,需要全面了解和把握世界高等教育系统实力及其评价标准,在此基础上,建构高等教育强国评价指标体系。同时,须扎根中国本土,研制反映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新质生产力发展实践需要的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强国评价体系,处理好满足个人发展需要与满足国家社会需要的关系,系统内部要求与系统外部要求的关系,本土化与国际化的关系,全面客观评价高等教育强国的水平和实力。
2.深入推进多维评价和高校自我评价,着力打造优良的评价文化
高等教育领域破除“五唯”,不是不要文凭、论文、帽子和奖项,这些指标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高等学校办学水平和高等教育质量。重要的是,评价中不能将其固化、僵化和极端化,只看论文、文凭、帽子和奖项而无视其他。各地各高校发展和创新出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多维评价、多赛道评价、长波段评价等新的评价形式,如同行评议、贡献度评价、分类评价、发展性评价、过程性评价、综合评价和增值评价等,使得评价主体更多元、评价标准更客观、评价尺度更准确、评价内容更全面、评价效果更真实。
高校自我评价或自主评价,既是多维评价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维度,也是高等教育评价改革发展的更高阶段。自我评价是变他评为自评、变“要我评”为“我要评”、变外部评价为内部评价。一所高校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高低,需要借助外部评价标准衡量而定,需要外部专业评价机构来问诊把脉。然而,这些评价对高校而言,无一例外是外在的、被动的。事实上,没有谁比高校和师生自己更了解自己,关键是培养高校和师生自我反思、自我评价的意识、能力和习惯。养成了这样的意识、能力和习惯,有助于形成良好的质量文化和评价文化,从而自动自觉地追求质量和卓越。自我评价是评价改革的高级形态。
3.探索数字化赋能高等教育评价新模式
我们处在一个信息化数字化的时代。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将整个世界链接,为人类进步和幸福事业开辟无垠空间。信息技术和智能时代为高等教育评价全面变革带来了广阔天地。过去,开展教育评价,评价者需要与被评价者在特定时空内直接接触、反复观察和体验,所谓“听其言、观其行,而知其人”。但这种直接评价总会受时间、场所等物理条件限制,要做出客观准确的评价,就要付出高昂的时间和精力成本。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发展和智能化工具的开发利用,使教育评价超越了时空限制,评价对象时时处处、一举一动所产生的信息与数据,都可以被收集,生成大数据。通过人工智能进行精准画像和分析,可以做出较为全面客观的描述,比较准确地预测评价对象发展趋向,从而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供支持服务。信息技术显著提高了教育评价能力,以往人工评价总是局限于投入与产出、初始与结果两端,对教育教学具体活动过程、发展变化等难以考察。然而,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为有效解决该问题创造了良好条件,图像识别技术、穿戴设备、神经系统深度学习技术、处理海量信息的先进算法和巨大算力,突破了过程评价屏障,使全方位、全过程、全要素、全景式评价由可能变为现实。当然,智能技术引发的教育评价伦理问题,如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等,需要引起注意。须建立严格的教育评价数据产权和管理制度,构建以人为本的高等教育评价技术体系。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
(原载2024年第13/14期《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亚博安卓的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亚博安卓的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